小米从一个创业团队发展到估值45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它不拥有一条生产线,也不生产一部手机,生产制造过程都是由合作伙伴完成。自己专注产品功能的设计和营销。
与大多数企业产品设计的环节不同,小米的粉丝、用户参与了产品设计的环节,甚至是只是产品的创意阶段。研发团队会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手段与核心粉丝群交流探讨,哪些手机功能是必备的,哪些是大家不关注的,哪些功能可以再优化,甚至是产品的规格、颜色等等。这样的产品一经设计出来,自然赢得市场的青睐。加上成熟的技术、快速的研发过程、严格的成本控制,一部成本低、功能优秀的手机就这样被打造出来。在营销上,小米也是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粉丝群、饥饿营销等工具和手段,挣足了眼球,引起了市场轰动。
几年前,我的朋友就成为了小米的忠实粉丝。话说他的年龄不小,竟然被小米这样的年轻化的品牌迷地逢人就介绍。我就被他宣传了几次。他特别钟情于小米的几个功能,说这几处甚至比苹果还好用。在他的影响下,后来我也买了一部。
对比而言,小米某些功能的确不错,但是要论功能创新,与苹果还是一些差距。其实,刚开始时我一直不太爱用苹果,认为手机能打电话、上网,只要速度不慢就可以,不过用了苹果之后,才理解怪不得有些人会钟情苹果。因为在手机上有很多以前没有想到的实用的新功能,这一点让我很惊喜。
如果对这些新功能不敏感,又追求功能恰当的性价比,小米就是不错的选择。就是这样靠着亲善用户的策略,小米迅速引爆了市场,制造出让用户不断尖叫的产品,牢牢抓住了粉丝的心。
引爆市场的不仅有小米,去年还有一个爆款公众号,很多年轻人可能会知道,叫做迷蒙。据说拥有1400万粉丝,打开率20%,篇篇十万加、单篇最高阅读量1470万,每天有两三百万人 阅读,40万一次的广告推文,据说是广告是行业第一。
如果不谈迷蒙文章的价值观,这个号做的还是挺成功的,做产品的心思也值得学习。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她认为核心做公号的秘诀就是在乎用户的需求,虽然公号是自媒体,要表达自己。但这也不是用户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而是用户喜欢的和自己想表达的之间的交集。
为了紧贴客户需求,据说每篇文章的选题都来自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比如每一天的选题都是来自50个备选话题、由团队投票决定;然后是对5000人的核心粉丝群进行群访,投票选取100个标题。拿到5000人的投票,可以了解用户已经知道什么,以及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迷蒙说这个很重要。之后是细分群体采访,文章的很多细节都是这个过程提供的;最后是50个个案和专家顾问团的采访。通过与用户群不断的互动,选题、内容总是在“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个公号被封过几次,也被很多人诟病,但是靠着大胆、说大家不敢说的话,深受一帮粉丝们的喜爱。广告费也挣得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