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回归市场

当我们讲到“市场”,与其相联系的常常是市场定位、市场营销、市场竞争等。因此,寻求回归市场的关键词也无出左右:一是取舍、细分,解决的是市场定位的目标、市场选择,回答德鲁克提出的四个经典命题中“谁是我们的顾客”;二是品牌、文化,解决的是市场营销、市场竞争的策略,回答“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是什么?”

(一)学会取舍、细分

从大众化消费时代到小众化消费时代的转变,是从树立“为部分人服务”这个理念开始的。我们已经习惯了“为人民服务”,即把所有人都当成客户,如何实现“为部分人服务”呢?这就涉及市场细分。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进行市场细分?很多企业从来没有做过市场细分,不也照样活得不错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市场竞争的状态。在短缺经济时代当然不需要做这个工作,大众化消费时代也没有必要进行,因为大众化市场就一个,根本不需要市场细分,可是今天有几家企业可以成为大众化市场的佼佼者?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必须通过市场细分,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化市场机会。

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资源有限,其能力必然也有限,只能有选择地去经营,即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如何选择、如何判断是企业决策者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由于需求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多样化、个性化成为很多行业的发展趋势,没有哪家企业能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市场经济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放弃”,而市场细分是决定放弃什么、保留什么的依据。

不做市场细分的企业只能停留在大众化时代。在不懂得小众化市场的人看来,“全国各地都是我们的市场,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用户和潜在用户”。这种话经常能听到,乍听起来很有气魄,但这恰恰是违背市场细分的具体表现。当下中高端餐饮“伤不起”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这种思维影响下一窝蜂上中高端项目,最后导致恶性竞争,而遭遇困境后又一窝蜂“转向大众化”也是这种观念作崇。

没有市场细分,企业不可能进入小众化时代,这是不能忽略的。我们不妨用一个简单的案例(仅考虑地理位置这一个变量)来说明问题。

 

A公司是第一家想在某新区开餐厅的企业,以服务这4个小区的顾客。然而,建在何处让人挠头:在计划经济时代,A公司的选择自然就是在4个小区的中间位置,这样可以兼顾各个小区的顾客,因此顾客数量可能多一点。如果没有竞争对手,这种选择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只要有机会,就有人感兴趣,就会有人加入竞争。特别是当A公司生意很红火的时候,一定会招来竞争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B公司进入的最佳方式就是集中精力服务4个小区中的一个小区(例如乙区),而放弃其他几个小区的顾客。这样对于B公司而言,由于在乙区比A公司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更贴近这个小众群体,如果其他方面不相上下,就能夺得这部分顾客。如果有C公司、D公司和E公司也加入竞争,分别关注其中一个小众顾客群体,可以想象A公司的市场前景是什么样的。在北京,王府井、西单、大栅栏等计划经济年代传统的商业中心,过去十几年的起落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个假设。虽然这种变化除了地理位置以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

 

(二)打造强势品牌

纵观时下国内餐饮品牌,大都在产品、服务和环境等物质层面下不少功夫,一些品牌也正是靠着产品、服务及就餐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我们一一剖析这些竞争因素,发现竞争优势无非来自两个层面:产品的物质层面和品牌的精神层面。

产品是用来与消费者交换的,品牌则是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参与市场竞争,启程是产品,但只有品牌才有可能到达终点。产品强调的是使用价值,产品诉求的关键是与竞争对手不同、不可替代或难以替代的、强烈的差异化;而品牌强调的是沟通,品牌诉求不一定要宣传产品,而是要找到兼容产品的理念,找到拨动消费者心灵的魂。

将来的餐饮业发展必然会以连锁发展及多品牌模式进行扩张,物质层面的优势一定要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流程,才能确保餐饮连锁的稳步发展。因此,无法避免的就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甚至超越。

正如广告大师奥格威所说:“最终决定品牌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本身的性格,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里,餐饮企业除了在物质层面要狠下功夫外,也要塑造餐饮品牌,这也是国内众多餐饮品牌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没有足够品牌力的餐饮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很难长期立足,毕竟,市场的竞争最终是品牌的竞争。只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力,才能真正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区别。

打造品牌并非一日之功,伟大的品牌都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和长期积淀才能最终形成。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下为品牌打造的四部曲:

(1)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

(2)用正确的策略表现核心价值。

(3)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积累。

(4)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一对一的联想。

(三)让文化成为品牌载体

餐饮,是一种介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消费产品。餐饮文化的根,源于一个国家的生活文化形态,从这个层面来看,餐饮文化、精神、历史、品牌和营销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历史、品牌和营销。

在中国乃至世界,餐饮一直都是与文化结合的。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其宣扬的品牌文化打动了消费者,麦当劳同样也充分运用了其“欢乐”文化,两大洋品牌在推广上无一例外地运用文化牌,这一现象应该值得我们中餐品牌好好学习。

餐饮文化具体表现为:

(1)以文化作为沟通的名片和桥梁,将企业的形象、价值、使命和精神传递给目标对象。   

(2)树立以文化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从物质文化上升为非物质文化,延长文化的保质期。

(3)以大文化概念即区域餐饮文化概念或国家餐饮概念运作企业,树立行业大家形象,以引得市场的广泛持久关注。

餐饮业的发展经验表明,特色是餐饮之魂,文化是餐饮之基,环境是餐饮之根,质量是餐饮之本,而无论是餐饮的菜品、环境,还是服务要形成特色,都有赖于文化与创意。餐饮业要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就必须提升文化与创意的能力。

(四)瞄准80后群体

当市场从商品经济转向产品经济的时候,消费群体也会发生重大转变。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如果我们仍以所谓大众化思维着眼转型策略,将不仅“转”进死局,更将错失机遇!

80后群体特点如下:

第一,追求平等意识。不管你是领导还是家长,都要平等相待,以理服人。既不能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也不能低三下四地乞求。

第二,渴望成名。这是好事,因为他们有动力会努力地去做。很多人说80后比较懒,那是因为他没有激发出他们的工作动力。

第三,希望有话语权。他要坐在驾驶者的位置上,而不是副驾驶的位置上,不能任人摆布,什么事情他要有发言权,你要征求他的意见,而不是告诉他要做什么。

第四,越来越注重品位。现在连很多中学生都已经有这样一个特点,非名牌不要,很多产品即使质量不错,但如果没牌子,他们也不要,这说明这一代很讲究品位和生活的质量。

第五,普遍迷恋网络。他们的上网时间远远大于看电视的时间,很多的电视剧尤其是长篇的电视剧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这些人喜欢按照自己的爱好和需求主动地去找自己想看的节目。

80后的这些特征就决定了中国的小众化市场正在孕育之中,很多行业都会陆陆续续地开始出现这种小众化的市场态势,这些态势将有哪些特点?

1.开启中小企业时代

随着小众化市场的出现,中小企业时代就正式开启了。在以温饱型和小康型消费者为主的大众化消费阶段,明星企业是大企业,人们很自然地将“大”跟“强”画上等号,而在小众化时代,成功的企业往往是一些中等规模的企业。因为既然是小众化市场,那它的需求量肯定有限,规模经济效益在小众化市场上会被削弱,而满足不同小众化市场的需求,更多靠的是差异化的产品,这就给中等规模的企业创造了机会。所以我们才说,小众化市场的出现也就是中国中小企业时代的开端。

当整个社会走向个性化消费的时候,小企业时代就会来临,相信未来10年、20年,中国市场上会出现很多非常成功的中小企业。它们可能是某个行业的隐形冠军,不太知名也不一定是上市公司,但是却能凭借独到的差异化产品满足某个特定消费群体的需要,拥有非常稳定、忠诚的目标客户群体。

2.低成本战略将难以为继

在过去20多年中,曾经令很多中国企业取得成功的低成本战略已经过时了,如果大家还在“低成本”这个点上做文章,将来一定出问题。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地进行调整。

低成本战略会出问题的原因何在?

第一,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第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从长远来看,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趋势。

第三,环保及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环保、健康和安全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节能减排必定是未来几十年的主流,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第四,竞争加剧。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如果企业还在低成本上做文章,同质化的产品就会越来越多。对于同质化的低档产品来说,参与竞争的一个要素就是价格战,这会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逐步放弃低成本战略,走差异化的价值驱动道路,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没有资格参与低成本战略这个游戏。

哪些企业漠视这四个变化,或者没有预感到变化,将来唯一的结局就是被淘汰。

3.大众化市场还会一直存在下去

大众化市场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即使20年以后,中国还会有一半的消费者是温饱型和小康型的消费者。

但是,中小企业却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针对中产阶层甚至富裕阶层去开发产品。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逻辑,采取的是相反的做法:大企业做的是中高档产品,小企业做的是中低档产品。这种玩法是不对的,将来一定会倒过来,因为中小企业更应该在某个方面做得比大企业好,否则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但这个好不是全面的好,而是在某个方面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提升和强化,从而在某个非常窄的领域超越那些靠规模经济取胜的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