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麦克里兰博士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理论的影响,我们在想:有没有一种模型,能避开对每个岗位建立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繁烦琐程序,消耗更少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却能对每个岗位选拔人才适应,且具备简单、方便、实用、易于掌握的特点。带着这一梦想(假设),我们踏上了足有十年的探索之旅。
60个岗位胜任素质需求的启示:
开始,我们选择了管理、销售、操作、文秘等10个岗位形态中的各1一个岗位,借助麦克里兰博士的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理论,对其进行岗位胜任素质要素的观测、分析,目的是寻找其中是否具备共性岗位胜任素质要素,我们有了初步的发现。
首先,专业素质,即业务技能是胜任的基础条件。这是一个地球人大家都知道的素质,不需要探讨了,应该没有争议。
其次,排在后面的体现胜任素质特征的要素有:
责任意识:从理念上真诚地认识到按职能要求的标准,保质、保量、准时地完成任务是人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
规则意识:企业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团队,要谋求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用制度规范所有人的行为,才能实现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而执行这些制度的关键,对于个体来说,即是具备敬畏规则的意识,自觉执行企业的制度,才能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学习力:不管哪一个岗位,学习力是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即使是最简单的生产线上的操作岗位。如果说有差别,也只是学习力的强弱程度上的不同,即有的岗位需要强的学习力,而有的岗位对此素质的需求则弱一些,但对学习素质的需求不可泯灭。
沟通力:无需解释,企业是团队,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要合作就需要沟通,这是每个岗位都必需的素质要求。
勤奋:怕苦怕累无法做好工作,它是工作的基础素质。
换位思维意识:这一素质要求不是体现在我们所调查研究的10个岗位中的每一个岗位,但它是80%以上岗位的要求。
韧劲:它是意志力与专注力的集合表现,如果岗位胜任的要求是精益求精,、不断改善的话,这一素质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感恩心态:这是投身于企业的价值观需求,适用于每个岗位。
奉献意识:以工作为重,以企业需求为重,对付出有很强的耐受力,不斤斤计较,这不仅是岗位需求的素质,也还是管理者期待的素质。
爱心:即仁爱,是团队和谐的素质需求,仁爱之心的强弱影响着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
智力:谁也不能否认,同等条件下,高智力的人做事的效率会更高。如果忽略用人的成本因素,没有一个岗位不愿意用高智力的人。
经过分析,这12项个人的特征素质要素,对观测、实验的10个岗位的绩效起着主要或关键性的影响。当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个性素质特征,也是岗位胜任所需求的,如某些性格特征等,但其对岗位绩效的影响较小,或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在此基础上,我们保持原来的10个岗位形态不变,扩大了参与企业、岗位的数量,每个岗位形态的参与企业达到了5个以上,。也就是说,每个岗位形态,至少有5个相同的岗位参与实验。将对岗位胜任素质要素的测评、统计、分析,转换成:以上述12项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甄选上岗人员。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66人,在这10个岗位形态的56个岗位上进行了从事工作,有超过91%的人(其中有4人不胜任工作,1人中途退出),通过综合评定,能胜任其工作岗位的要求,顺利或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这一成果,初步验证了以这12项共性素质特征为标准,选择10个岗位形态的上岗人员的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此该成果,给了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我们决定将实验扩大到60个岗位形态,每个岗位形态确保有5个岗位,对每个岗位的候岗者(先期不分是否胜任,且样本为随机应聘的求职者),进行观察,并与12项个性胜任素质特征进行比对。在四年多的时间里,(随机)样本人数达到了1080人,每个岗位都对3个以上的不同任职者进行了观察。,结果令人振奋。符合12项甄选标准的人的岗位胜任率达到了88%以上,不符合12项甄选标准的人的岗位胜任率仅有31%。
存在问题:
第一,参与甄选的人员都是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特别是他们都擅长对人的素质特征进行识别,这对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不公平的,。且企业具备如此高专业技能的人很少,如果随机抽取企业相关人员对候岗人者(也可称其为求职者,但用候岗者更为妥当)员进行甄别,所选择之人不一定能取得此次试验的成果。
第二,虽然没有为10个岗位形态建立岗位胜任素质模型,节省了甄选候岗人员的前期工作量,但是对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个候岗者都要用12项素质标准进行甄别,工作量也是相当大的,与先期建立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后,再进行候岗者的岗位胜任素质甄别,并无特别明显的优势。
第三,12项素质标准概念定义、内涵表述不准确、模糊,非专业人员难以理解。素质标准没有标准,如,学习力,,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学习力,或者是学习力适合岗位需求,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