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

人文学、社会学、消费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学、营销学属于现代社会科学门类,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项目会涉及更多的学科,比如,历史、哲学等科目,甚至儒释道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还有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易经、堪舆等,都不能忽视。城市开发和商业地产开发不同于企业管理,只是科学地思考、“中医式”的思考都有不足的地方。确切地说,在战略定位上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适合国情,最大限度地“接地气”。

在10多年的实践中,我发现,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式疗法都有利与弊。

如果强调战略定位的“中医疗法”,就很容易出现“非阴即阳”的流派策划模式,就像现在流行逢城市综合体战略定位必讲“水游城”,商业街策划必成为“水街”,完全不管气候是否合适、是否有水资源、成本如何。我们在淮安清河新区做白鹭湖商业街策划就听说了这种事情。一家南方策划公司的人过来,区里主要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而这个策划人说把这条商业街打造成“水街”,让领导感觉这个人对淮安的气候太不了解(没有分析)、不接“地气”、过于武断,没有给他深入了解情况的机会就让他回去了。

如果强调“西医疗法”,就会增加研究成本,有时一个小病,西医也会安排很多机器检测程序,增加的成本到底对治疗有多大作用只有医生自己知道,从看病诊疗中就可见一斑。

1994年,我经历了看西医,将小病当成大病治疗的事情。当时,深圳很多人的工资不过2000元,我治疗嗓子疼就花了1500多元,耗时10多天,按医生的说法预示着“病”愈来愈严重了,大有要住院治疗的趋势,其实用甲硝唑就能好。因为甲硝唑属于窄谱药(原则是能用窄谱药者尽量不用广谱药,而医生让我用进口的广谱药),主要用于厌氧菌感染的治疗。我的嗓子疼很容易诊断与用药,每瓶2.5元的药,加上辅助药水等30元就能治好的病却用了50倍的成本,这还没算时间成本。后来出现类似的情况,我尝试着看中医,三剂药就治好了。

如果从“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的七个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就是“西医式”疗法, 对“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中的七个方面各自的权重确定属于“西医式”疗法,也属于“中医式”疗法,但这样的权重组合的运用与动态调整就是“中医式”疗法,解决问题就是“中西医结合”疗法。

其实,中医与西医疗法各有千秋,中医在寒、热、阴、阳间找到平衡实现药到病除,西医则以实证(科学加实验,强调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作用)强调精确性。我为什么强调“中西医结合”疗法?因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既可以“接地气”,又具有可实施性。这也能解释很多国际咨询机构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更加注重科学的分析单一方面。

我曾经接手过20多个国际咨询机构做不好的案子,是在业主认为不能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找到我的。我发现,他们在洽谈与执行过程中有其“科学”的套路,能够利用机构的国际背景成功签约,签约后就以最快的速度把所谓的数据库资料打印一大堆,不管有没有用。一少部分真正地提供了咨询,但大多数被客户只保留了名字,剩下的都由委托方自己操作。我问过这些委托方,他们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这类国际咨询机构与项目的对接有问题,科学的工具、方法很多,规范也很多,通常是强迫委托方接受他们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具有大众性,缺少针对性,即使是观点新颖,看上去有针对性,业主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对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法律法规健全、市场情况变化小的国度和区域有其适合的地方,但在中国市场经常“水土不服”,所以很多应用者(项目方)基本上买其名气,让项目成了所谓的国际化项目。

民企的开发项目也会邀请这些国际机构,比如,在物业管理上,虽然不乏真正运用其建议,但也是充面子的多些,多是多收物业费的说法,物业费通常是中国最好的物业公司的两倍以上,在房地产、商业地产策划上也是如此。也有一些国际背景的咨询机构做的项目咨询策划很成功,根据项目当地的情况对症下药,邀请当地的专家、学者加入,这种做法就是“中西医结合”疗法。

要避免成为战略定位的“庸医”,在战略定位研究中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相互牵制,借以形成对自己的警示,让自己的头脑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