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们想听“人话”,其实是想和真实的“人格”对话

光说符合语境的“人话”还不够,我们还要为说话者赋予真实而完整的人格属性。

人格化好像是老生常谈,以前品牌论大行其道的时候,大家也都在说,如果你的品牌是个人,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是个动物,应该是哪种动物。

这里面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人比产品或者品牌更加容易记忆,更加容易传播。互联网传播裂变靠的也是人,而我们更关注的是有情感的人而非相对冷冰冰的品牌。

王健林的小目标和董明珠大骂野蛮人都获得过广泛传播,同时也带动了万达和格力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不花钱的传播,要比你耗资千万搞个“招财进宝”、“新春有礼”的传播效果好的多。

由于语境的不同,现在的人格化跟以前的品牌拟人化,在具体操作手法也就存在很大不同。脑补下这样场景,是不是很有感觉。

李彦宏:“小度机器人,过大年了,你给大家唱支歌吧。”

小度机器人:“唱歌可以,先给红包,一手交钱,马上唱歌。”

马云:“支付宝,你今年的敬业福有没有还给人家?”

支付宝:“第一天就已经有900万人集齐福卡了,你只给我2个亿,马总你说是都还好呢还是不还好呢?”

以前品牌形象的拟人化,要么是做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要么是指望做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但现在的人格化,却需要做好另外两件事。

第一件事,打造不完美。

以往我们追求形象上的高大立体,逻辑上的天衣无缝,人们看过之后觉得挺好,然后就没有了,这就很无感。

你必须把你的不完美体现出来,用现在的话来说要有“槽点”,人家才会去评论,去吐槽,去传播。

我们去看一个公众号是不是做的好,先不要去管它的阅读量、粉丝数,那些更多是积累的结果,你重点要去看它的评论,评论多,互动热烈,这个号哪怕现在不行后面也能做起来,如果一滩死水,估计以后慢慢就真的死了。

第二件事,贴标签。

快速低成本了解一个人,最有效的方式是贴标签,几个标签一贴,人物就活灵活现了。

评说中介绍人物,有个名词叫“开脸”,比如评书《三国演义》中介绍关二爷:

“身高九尺开外,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微合二目,胯下赤兔胭脂兽,手拿青龙偃月刀,五缕长髯,飘洒胸前。“

几个非常突出的标签一贴,形象栩栩如生。但怎么贴标签却是个技术活,是打造人格化的关键动作,请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