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八索”又是什么呢?就是八卦之说。索,也有上下求索之义。“八索”实际上就是指“易经八卦”。《易经》的来源非常古老,谁也说不清楚,所以最后把功劳归到了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头上。
“八索”应该是《易经》最古老的版本了。凡学易之人,都知道“三易之说”。在《周易》之前,商代也有《易经》,叫做《归藏易》,是坤卦为首卦,阴在前、阳在后。在商代之前的夏代也有《易经》,叫做《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更加古老。到了周文王的时代,《周易》形成了,后世在孔夫子的大力提倡下,大家都学《周易》,慢慢的《连山易》《归藏易》就都失传了。不过,在后世有一些易学大家,在自创的一套体系里,把《易经》的卦序打乱了,把坤卦放前,也附会其源自《归藏易》。比如在我们四川,五代时有一位道士叫卫元嵩,他就搞了自己的一套,叫做《元包经》,以讲阴柔为主,讲坤卦,把坤卦放在首位,然后说自己这套易学是从《归藏易》里面来的。这个原理上可能相通,但肯不是原汁原味的《归藏易》。
“八索”主要指的就是易经八卦,由八卦推出六十四卦,再往后推,无穷无尽,天地万物都能够被“八卦”全部收罗起来。现在媒体上经常说“八卦新闻”,这个“八卦”也是这种意思的引申,反正天地之大,无奇不有,所有的奇事怪事荒唐事,都能够归在“八卦”里面来。
最后是“九丘”,丘者聚也,土地所生,风物所宜,皆聚于兹。所以,九丘的内容是“九州誌书”,就是地方誌一类的文献。当然,这个最古老的地方誌,就跟大禹王有关了。大禹是接替了舜的天子之位,通过治水安民,化天下为九州,所以,我们后人说的“天下九州”,因为大禹治水才形成的。上古所划的九州区域,是跟天上的星宿区域相对应的,在大禹时代,通过治水而划天下为九州,就正式形成了九个大的地理区域。清代龚自珍有一首《九州》诗写道: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的来源就是“九丘”。在大禹的时代,天下滔滔,洪水泛滥,白浪淘天啊!这时候的人类只能集聚在一些水淹不到高地上。丘,就是丘陵高地,“九丘”字面意思就是九块丘陵高地嘛!“九丘”之书主要讲的就是这九个区域的风物人文,是大禹王治水的产物。
那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不是完全就失传了呢?我们后人是不是就真的无缘这些上古典籍了呢?也不完全是这样。《尚书》这部书,就透露出了其中的很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