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力:社交货币

支撑IP的内容力不同于普通的内容。普通的内容,指的是读者价值。IP的内容力,还要有再传播的力量。再传播,就是社交谈资。

简言之,就是不仅对受众有价值,还要愿意分享、传播,成为社会的谈资。

换句话说,就是有传播势能的内容。有传播势能,就会形成围观效应。

任何传播,都需要“子弹”。互联网传播很费“子弹”。

传统传播的“子弹”,是广告费和广告片。要达到传播的临界点,“子弹”(广告费)必须充足。

互联网传播的“子弹”,是传播内容。互联网传播不像广告一样,一条广告片反复播放。

罗胖每天要讲60秒,每周要出一个视频;樊登每年要读50本书;Papi酱要做到周一放送;吴晓波频道每天要更新,多数10万+文章是吴晓波原创。本人算个小IP,2017年在公众号的原创文章也超过300篇。

没有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即使曾经为IP,也会被互联网快速遗忘。互联网上IP的消失速度,比想象的快得多。

在内容生产上,最初可能是个体的原创。一旦IP引爆,就需要一个原创团队。当然,一旦内容的调性确立,内容的规模化“生产”不是问题。

如果只是文案内容,那么只需要团队创作就行了。如果是音视频内容,那么出镜的一定是本人。比如,罗胖只有在“休产假”期间才由他人代班。

当然,也有创作团队成为IP的。比如,在吐嘈大会上火爆的李诞、池子,原本是其他IP的内容创作团队成员,现在成了IP。

偏执化人格

在动漫领域,受欢迎的IP是很夸张的,如唐老鸭;甚至与现实世界是相反的,如米老鼠。

人格化就是把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东西,赋予人的动作和感情。这里的人格化,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抽象的人。

IP化的东西,不仅是人格化的,而且往往是偏执化的人格。

不偏执,不传播;不极端,不传播。这是自主传播的特点,也是IP的特点。

乔布斯受欢迎,就因为他是偏执化人格,他的产品取向也是偏执化的,因而,乔布斯和苹果产品都自带流量。

发端于小众,引爆于传播,崛起于大众。这是IP的成功逻辑。

互联网的场景有三类:一是小众聚集;二是大众共享,如滴滴;三是大众平台,如阿里。

三类场景中,共享平台和大众平台是少数,多数是小众平台。互联网的长尾链接方式,给了分散的小众聚众成群的平台。

没有在小众群体的发酵,很难跨界传播。在小众发酵,偏执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当然,这里所指的偏执,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

与其成为多数人的第二选择、第三选择,不如成为少数人的第一选择。这是时尚流行的规律,也是新IP崛起的规律(传统IP迁移的例外)。

小众总是在积极地寻求一种风格,而大众则是消极地接受商业给予的风格。

有人喜欢,有的排斥,这还不算极端。有人是超级忠实粉,有人极端反对,有粉有黑,这就有成为IP的潜质。

总之,取悦大众是IP的梦魇。大众是被动的,只有小众才是主动的。跨界传播

发端于小众,如果只限于小众,或许会成为极客,但很难成为IP。

IP一定是跨越了小众,进入大众传播。

小众怎么才能跨越传播?

有三条路径:

一是超级IP赋能;

二是小众偶然引起大众共鸣;

三是小众溢出。

Papi酱在小众发酵后,有一定影响力。但罗辑思维和罗胖的加持,彻底让Papi酱进入了大众,而且价值感大大提升。

吴晓波的文章很专业,也很感性,历来在知识界有争议。知识界是个小众,内容没深度有人批判;太深则阅读者寡。《到日本买个马桶盖》其实是篇情绪化的大众文章,迅速引爆了,吴晓波的身份也有了大的变化,从IP变成了超级IP。

巴奴崛起于火锅,它的产品创新不错,最初的影响力仅限于河南、火锅界。最初,在火锅界发酵,就是海底捞粉丝与巴奴粉丝的“战争”。海底捞的粉丝说海底捞的服务好,巴奴的粉丝说“我们吃的是产品,不是服务”。这符合IP的特征,有粉有黑。

但是,当老板杜中兵提出产品主义后,影响力就进入餐饮界,即使不是火锅,也在产品上下功夫,打造有仪式感的产品IP。

现在,“产品主义”已经引起了快消品行业的共鸣,大有像海底捞的服务从小众(火锅)进入大众一样。因为大众化的产品已经难以引起消费者兴趣,产品是对消费者深刻洞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