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和《管理的实践》

想要深入认识一个思想体系,最好的方法不是仰视或崇拜,而是了解作者的人生脉络,并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俯瞰才能真正对其有所认识。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年生于维也纳,2005年的11月11日去世。祖籍为荷兰,后移居美国。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不但是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者,还将管理学从一门边缘学科发展成为时代的显学,并真正用管理学影响了追求改变社会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全球顶级企业家大多对他交口称赞,或者自称为他的学生。

笔者佩服的不仅是德鲁克先生的学识,而且包括他的勇气、情怀和学习力。在德鲁克的年代,政治学和经济学是显学,一个学者去企业研究管理,就和现在的牙医放着大好前途却去研究修脚一样,简直是自毁前程。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鲁克的世界观和初心有很大影响,创造美好社会成为他一生的追求。他在20多岁写出了被纳粹禁毁的《德国犹太人问题》,随后又写出《经济人的末日》和《工业人的未来》,这两本书奠定了德鲁克社会理论的基础。抱着同样的梦想,他一头扎进通用汽车公司(他认为政治学、经济学研究不足以支撑未来社会秩序重组,企业和组织才是未来社会的主角),深入研究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将企业和组织管理作为他一生的主题。德鲁克一生从事过很多工作,他不仅仅埋首书斋,而且为许多企业做管理顾问、深入研究管理实践。同时他毕生持续学习,直到80岁高龄,他仍然坚持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阅读大量新信息,与不同的人交流,研究新的主题和新的社会现象。以至于在90岁高龄还能写出《21世纪的管理挑战》这样的好书。

从德鲁克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真正关注的是我们社会的走向和未来,他的管理学是把人和企业组织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研究,围绕着这个主题,他一生写下了四十一本书。德鲁克的生活极为简朴,一套衣服可以穿数十年之久,年近九十岁仍然自己开一辆老旧的丰田汽车,但他并非没有钱,而是将自己每笔收入的90%捐献出去直至2005年去世。在我看来,他就像是行走在大地上的圣徒,为建立“地上的天国”而孜孜不倦。

在德鲁克眼中,管理是一门“自由的技艺”(liberal art)112,而不只是一种用于盈利的工具。每个有知识的个体都是管理者,通过自由地发挥潜能和才智(可与北欧先行的教育类比),不断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汲取营养,并将之用于各种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从而成长为更好的人——德鲁克指出了这个时代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在企业管理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管理在各个领域作用的著作,同时深入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向知本主义进发过程中,企业在自身性质、战略、创新、组织、绩效、决策、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需要进行系统转变的著作。

需要指出的是,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了“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113,德鲁克之后的一系列著作都是从不同角度,围绕如何打造更好的“知识社会”进行思考和阐述。本书是一本管理学书籍,之所以谈未来演化和社会变迁,就是希望从社会视角俯瞰管理学。如果只是就管理谈管理,如同步行进入原始森林,唯有从“知识经济”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这个角度俯瞰,观察德鲁克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才能把握和理解德鲁克的理论精髓,跟上德鲁克思想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