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逆向物流管理

逆向物流是在正向物流运作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没有正向物流,就没有逆向物流。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物流循环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也可以相互转化,正向物流管理不善、技术不完备就会转化成逆向物流;逆向物流经过再处理、再加工、改善管理方法制度,又会转化成正向物流,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利用。

相对于正向物流而言,逆向物流有如下特点:

1)​ 分散性和不确定性。由于退回的物品有各种不同的原因,逆向物流产生的地点、时间和数量是难以预见的,或者产生于收货环节,或者产生于生产环节,或者产生于仓库,或者产生于市场,或者产生于企业内部的研发用料等环节。

2)​ 管理复杂。导致逆向物流的原因很多,产生地点、时间分散而无序,手续办理复杂(为了确保其合理性),从而导致管理复杂。

3)​ 处理费用高。一方面因为对需要退回的物品需要做严谨的合理性确认,涉及部门多、程序复杂;另一方面因为退回的物品包装不规范、批次不规范、零散,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一方面因为上述逆向物流的几个特点;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对逆向物流重视程度不够,逆向物流管不好是很常见的现象。所以,逆向物流体系的建设是物流管理的重头戏。

对制造型企业而言,常见的逆向物流有:

​ 市场退货,主要包括销售合同退货、借货合同退货、展厅/展览退货等。

​ 生产环节产生的故障品、不良品退货。

​ 研发用、生产环境用、备件用等物料退库。

​ 超存储期物料处理、呆死料处理、报废处理。

​ 采购退料,经检验不合格的物料退回供应商。

管理好逆向物流的关键措施有如下几项:

(1)要建立明确的流程。

首先,要解决流程有无的问题。很多企业因为不重视逆向物流,所以很多逆向物流流程是缺失的。一般对一个制造型企业而言,采购退料流程、车间退货/退料流程、市场退货流程、呆死料处理流程、超存储期处理流程、报废流程都应属于必备的流程。如果流程缺失,意味着产生退货时没有明确的处理路径,其结果不可避免产生相互推诿、搁置、博急等不良现象(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呆死料放在库房里没人理会),偶尔能顺利解决的也是因为有特定的行政性压力。

流程要有必要的细度、必要的分支处理路径。过于粗泛的流程因为不能提供现实场景下的作业指引,同样不能有效避免推诿、搁置、博急等不良现象。退货/退料的原因各异、处理结果分流各异,所以流程要能体现出这些分支。

要重视各逆向物流流程中的标准建设,比如报废标准、回用标准、分流标准等,标准的价值在于从专业角度帮助化解可能的分歧与难下结论,所以标准的制定一定要慎重,要集思广益、反复讨论、持续优化。

几乎每个逆向物流流程都有评审环节,不同流程之间的评审参与部门不同,甚至同一流程不同退料情况的评审参与部门不同。评审的实质就是做决策,评审机制不但关系着决策的质量,还关系着决策的效率,所以要精心设计好不同产品/物料、不同场景下的评审机制。为了分散责任,逆向物流流程很容易被搞成不管相关性如何,尽量多地卷入更多部门、更多岗位的形式。这样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负面效应也很大,让推诿空间更大,让责任更模糊,让流程更容易形式化,让决策效率更低。所以,评审机制设计要特别注意精准度。

要遵循处理成本应低于处理收益的原则来设计流程。2000年以前,华为的客户退货就需要从客户机房先退到办事处,办事处再发运到深圳进行处理,往往最终报废收益远远不及退货物流成本高。后来华为就做了流程优化,允许客户退货在办事处进行处理,同时加强对这类事件的审计监察。

(2)要加强对逆向物流的监控。

有些逆向物料的产生是不正常的,有些逆向物料最终的分流处理是有问题的。对企业而言,这都是意味着经济损失风险。可以说逆向物流中隐藏的经济损失风险远远高于正向物流,所以对逆向物流的监控工作十分重要,企业物流规模越大就越重要。

逆向物流的监控有三种方式:一是例行监控;二是专项审计;三是流程审计。例行监控是专项审计和流程审计的基础。

例行监控既要注重后端的分流处理,又要监控前端的产生根源(常常得不到应有重视),以在源头上减少不合理退货/退料的产生。例行监控主要依靠三个手段:一是在流程中设置监控点;二是通过统计指标发现问题;三是抽检流程的过程单据、资料。监控点设置在逆向物流的关键节点上,既可以是信息节点,也可以是实物节点。统计指标发现问题指通过审视周转周期(比如客户退货的处理周期)、再利用率、投入产出比(处理成本与处理收益)等指标来发现潜在问题。

专项审计一是通过例行监控发现异常报废报损、异常退库情况后触发;二是通过接收到投诉后触发。专项审计的方式方法同一般审计工作类似,按照审计立项、审计通知、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结论、审计报告、后续各种、事后评估的通用审计程序进行。

流程审计则是通过发现统计指标异常或发现有重复出现的、类型化的问题后触发,关注的不是具体的事件本身,而是流程中隐含的决策模式的合理性(比如决策团队的构成是否合理)、标准的合理性(比如报废标准是否妥当)、流程路径的合理性与效率等。流程审计的可能结果是对流程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