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巴长竞聘上岗的六大难题
某建工集团爆发出一则新闻:该公司召开竞聘动员大会,拉开了公开竞聘的序幕。在本部实施全员竞聘上岗,163人次参与角逐50个岗位。
越来越多的企业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而巴长竞聘上岗在激活企业人力资源、优员增效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巴长竞聘上岗就是企业为了实现人岗匹配、效益最佳,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挑选竞聘岗位、制订竞聘流程、选择评审办法、公布竞聘结果,并辅以上岗人员的动态管理机制、落聘员工安置机制,以此充分发挥组织人力资源价值和潜力的人才机制。
企业推行巴长竞聘,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扩大企业的招聘视野,挖掘企业的核心人才;帮助员工重新认识岗位职责,丰富工作思路;有利于员工认识自我,重新定位职业发展道路;盘活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
但是由于企业在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之后,还要经历一段探索、实践的过程。巴长竞聘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生搬硬套:忽视企业实际情况,照搬阿米巴经营模式
阿米巴经营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以核算作为衡量员工贡献的重要指标,培养员工的目标意识;实行高度透明的经营;培养领导人。
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已经有很多企业获得了高收益。但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经营特点,特别是在巴长竞聘上,每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和规划都不一样,所制定的竞聘政策也不一样。
一些公司看到其他企业大搞竞聘上岗,却很容易忽视自身实际情况,为了追赶潮流,就将其他企业的成功方案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自己的企业,结果竞聘得不到大家的响应,只能走走过场。而管理者又往往不愿善罢甘休,继续复制其他成功企业的原版制度,结果是陷入了竞聘的循环怪圈,殊不知“南方为橘北方为枳”。长此以往,导致员工对管理者的改革举措渐渐麻木,管理者只能搭着大台唱独角戏。
因此,管理者在设计巴长竞聘机制时,应该全面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反复斟酌,广泛征求上级及员工的意见,必要时可以申请外援,引入管理咨询顾问公司和团队,力求制订出带有企业特色、实用的竞聘制度。
二、竞争激烈:如何消除中层管理者的顾虑
阿米巴经营模式倡导“人人成为经营者”,鼓励内部竞争,而巴长竞聘就是内部竞争的直接体现。
巴长竞聘上岗的各个选拔环节要求都十分严格,并且要完全公开,彻底杜绝传统的关系手段、面子文化现象,要求所有申请者无论职位辈份高低,统一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巴长竞聘给很多有梦想的员工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给中层管理者带来了危机,容易导致部门内员工之间的合作度下降,甚至出现了部门经理不愿意带下属,不愿意帮助下属,并逐渐失去个人威信的现象,破坏了企业的和谐团队文化。
因此,企业实施巴长竞聘上岗前,要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和途径,让员工对阿米巴经营模式有充分的认知,认识到企业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是让人人成为经营者,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要给员工以动力,描绘企业未来的战略,公布新的有行业竞争力、更为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考核政策,增强巴长竞聘方案的公正性、科学性,从而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鼓励一大批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员工认同和支持巴长竞聘。
三、缺乏测评技术:如何甄选合适的巴长人选
在柏明顿的客户中,有不少公司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一些企业提到巴长竞聘,都会感到头疼。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都会觉得竞聘方式和手段是一大难题,觉得传统的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国外的先进技术又水土不服。笔者认为,巴长竞聘应该在使用传统竞聘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测评技术。
四、缺乏公平公正,使得巴长竞聘成了走过场
巴长竞聘的过程中,一些评价者暗箱操作,即竞聘者通过拉拢关系,或者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达到所谓的内定人员的目的,使得巴长竞聘成了走过场。竞聘过程的公平性很难得到保证,难以完全让员工信服,竞聘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要保证巴长竞聘的公平性,除了要全部公开竞聘岗位的信息、竞聘方案、评审内容标准、评分等级、统一申请及评价表格,并广泛接受员工的反馈和意见外,竞聘上岗的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化才是解决竞聘公平性问题的根本。
五、如何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和效果
由于企业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现有巴长竞聘方式的局限,如竞聘过程不够透明、竞聘形式重于内容、竞聘评委遴选不当、竞聘制度不够配套等,造成评委和竞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最后聘任者不能胜任巴长的工作。
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企业应该合理应用现代测评技术,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和效果,使真正的有识之士能够脱颖而出。此外,还可以对上岗人员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制度,制订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通过绩效管理、任期制、淘汰制等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六、人走茶凉:如何完善退出机制
从许多企业竞聘的实践来看,许多企业在巴长竞聘工作结束之后,后续工作十分不完善,对落聘人员的安置尤为不妥,忽视了落聘人员的情绪感受及其个人发展情况。有的员工竞聘失败后被调至新的岗位,同时得不到相关的培训及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最后自暴自弃。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员工的自信心与个人职业发展,同时也让其他在职员工觉得“人走茶凉”,并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和想法,降低员工的忠诚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企业应该完善退出机制,人力资源部门要与落聘人员深入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其意愿和想法,尽量减少由于对落聘人员的安置不妥而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