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形势是南弱北强,这种局面实际上从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尽管南弱北强的总体格局早就形成,但后来的齐、梁两朝依然不时有北伐之举。梁武帝即位的时候,北魏政治已经日趋衰败,经常发生动乱,这就给梁武帝北伐提供了比较好的时机。
天监四年(505),梁武帝兴兵大举北伐。据史书记载,当时梁军“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之所未有。”因此,在这个时候,梁武帝如果能够精选良将,认真准备,则北伐是有可能取得较大成功的。
按照历史的一般逻辑来说,在开国之初,皇帝多是励精图治的有为之主,对政治的判断相对准确。但是,梁武帝刚愎自用,在北伐选帅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当时梁朝能征善战的名将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韦叡(442—520,字怀文,祖籍京兆杜陵即今陕西西安,梁朝名将)。然而,梁武帝舍弃韦叡不用,却任命自己的六弟临川王萧宏为统帅。萧宏,前面已经说过,乃是一个只有贪污纳贿、搜刮百姓的本领,毫无军事才能且胆小如鼠的怯懦无能之辈。可以说,由萧宏率军北伐,失败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果然,萧宏统率的大军进至洛口(今安徽怀远县西南七十里洛河镇,洛涧入淮之口)时,一天夜里,突然下起了暴雨,萧宏却以为是敌人来进攻,就抛弃大军,一个人偷偷地逃回了建康。第二天一早,梁朝大军不见了主帅,便在一阵慌乱之中,作鸟兽散了!北魏军队乘机进攻淮南,幸亏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守将昌义之(?—523,历阳乌江即今安徽和县人,梁朝名将)死守抵敌,韦叡等率军及时驰援,才扭转了惨败的局面。尽管如此,梁军还是在自相践踏中,折损了5万余众。
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缓和国内矛盾,梁武帝后来又陆续发动几次北伐的军事行动。就在梁武帝发动北伐的时候,北魏发生了“六镇之乱”。“六镇之乱”又引发了北魏境内更大规模的反政府起义。北魏内部大乱对于梁朝来说,又是一个北伐的绝好机会。如果梁武帝能够整顿武备、澄清内政,再注意联络北魏境内的反政府武装,一定能够取得比前代更大的成就。但是,梁武帝没有这么做,而是企图投机取巧,幻想通过扶植北魏宗室元颢(485—529,字子明,北魏宗室,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北海王元详长子,528年投奔萧梁,借助萧梁兵力,杀回北魏,在睢阳即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三个月后兵败被杀)为傀儡的方法,来实现北伐与拓展疆域的目的。
大通二年(528),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命大将陈庆之(484—539,字子云,义兴国山即今江苏宜兴人,梁朝名将,出身寒门)率众七千,送元颢北还。元颢和陈庆之联兵攻下洛阳,北魏孝庄帝元子攸逃往黄河以北的河内。在随后的一系列战斗中,陈庆之率部先后攻克32座城池,前后大小四十七战,每战必克。但是,陈庆之毕竟是孤军深入,既不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梁武帝也没有再增派支援部队。元颢在进入洛阳之后,又和原北魏政权中的胡汉地主集团联手,准备消灭陈庆之率领的南朝武装,脱离萧梁而自立。不久之后,尔朱荣反攻洛阳,元颢被杀,陈庆之全军覆没,只剩下陈庆之一个人化装成僧侣,逃回了建康。梁武帝的北伐战争,也就此告一段落。
但是,梁武帝并没有总结陈庆之北伐失利的原因,依然想通过招降纳叛来达到北伐掠地的目的,结果终于引狼入室,将侯景引了进来。后人对梁武帝看重侯景一事,常常感到很费解,实际上梁武帝招徕侯景并不是偶然,而是有先例的,那就是扶植元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扶植元颢,实为重用侯景之先驱。然而,事实已经表明,扶植元颢的方法行之不通,可是,梁武帝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这说明梁武帝确有日趋昏愦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