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市场很微妙,如果找到了关键点和关键因素,突破一下就有较大的提升;但稍不留神,销量便会一落千丈。
发展型市场特点
这个区域市场的特点是:经销商普遍偏小,实力不够,很难有哪家能控制市场;二批商什么好卖就卖一点,甚至连经销商也如此,很难形成长期稳定持续的销量;消费者忠诚度也较差,市场不是很成熟。
相对于成熟市场和新市场,这样的市场更复杂、更可怕。成熟市场一旦受到攻击,新市场一旦开发不力,会很明显的暴露出问题。而这样的发展市场,很难得出结论,你说销售不行吧,又每天在出货;你说好吧,但销售却很艰难,几乎都在靠推动销售,靠经销商、二批商、业务员、促销小姐的推动在销售。
肯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几个环节出了问题,要不怎么会如此艰难,而且感觉总有下滑的危险和趋势。在经过走访批发市场、经销商访谈、终端和部分消费者的访问,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产品缺乏竞争力。但前任死不承认,也完全没有反应过这个问题,所以公司基本对此是不认可的。况且,我换产品谈何容易啊,因为这是一个基础产品,保量完全靠它,高端产品因为影响小、基数小反而很容易替换。
更换产品
产品是主要原因,其他诸如经销商实力、配合程度、推广不力、周边县城和乡镇市场开发不够等都是次要原因。地级市场改换产品肯定很难被认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从县城、乡镇市场入手;
第二,解决经销商问题,包括实力、配合度问题;
第三,不同类型的市场导入不同的销售模式。
这里所指的从县城、乡镇市场入手并不是大力去开发县城和乡镇市场,因为那样做很不现实,就算你开发了一个客户,打一笔款、进了货,卖不动又有何用?原来在县级市场不是没有销售过该产品,而是由于销量下滑,导致没有利润就“死掉”了,现在再回去做肯定死路一条,渠道、终端肯定不会卖,渠道变成了“不通之路”。
换一款价格差不多的产品(其实比目前销售的产品价格还高一点),在县级和乡镇市场,就算不成功,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将变得很小,这个方案最终通过了。
原因也简单:对公司来说,推一个目前在其他区域在销的产品,价格还比目前产品高,利润自然高;如果比目前产品价格低,肯定不行,因为会蔓延到地级市场,对现有产品造成冲击。对客户来说,特别是县级市场的客户,新产品上市,利润也不错,当然原意尝试,消费者对这个品牌还是有认识的(以前买过这个品牌,至于是哪一个产品,未必太关心),终端价格也没有变,在消费认知上应该没有问题。
解决地级市场的问题
我向公司完整的汇报了地级市场的情况,还将县级市场的新产品销售情况向部门领导汇报了。并提出让部门领导实地走访这两个市场。领导同意了,但他在走访了地级市场之后,对着我是一顿狂批,说这个市场基础还是很好的,但现在渠道利润下滑、经销商和终端都没有利润,在终端价格上也没有优势,还怎么做?怎么不早汇报?实际上我也是想让他来帮助解决问题的。在来之前,他认为这些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我也很冤,前任已经走了,现在居然说我们没有说出问题的严重性。还说,今天中午大家吃一个5元的盒饭,市场做成这样,还想吃什么。
晚上走了一些夜场和餐馆,感觉他又变得挺高兴的,因为他看到了被喝光酒的空瓶;第二天去拜访了县城经销商,他很满意。决定在地级市场引进新产品,总体来说新产品在地级市场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至少销量没有下滑了。
调整经销商
让小的经销商做更小的市场,大的经销商因为生意重心转移到其他方面,故配合度不高,将其换掉,增加了一个实力尚可、网络一般,但有思路和配合度很高的经销商。
大经销商被取消经销资格倒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他已经重心不在啤酒上了,反而落得轻松;但稍小的那个小经销商由于市场范围受到压缩很是不爽。其实小的经销商还是尽职尽力的,但由于“小富即安”和能力的问题,市场每年基本在原地踏步,增量很少。如果再这样下去,相当于销量每年在下降(市场有自然增长)。经销商地盘被压缩首先是求情,然后是向总部告状,最后是威胁。其实看得出来,他对这个品牌还有很有感情的,至少觉得对他的生意很有帮助。
看来不做一个详细的市场分析,他是不能接受了。虽然公司是支持我缩小该经销商地盘的,但如果经销商内心不认可,这样下去,以后开展工作会很难。我思考了很久,然后和公司、同事都做了沟通,是这样跟经销商说的:“公司跟你合作到现在已经3年了,3年中你从一个小店发展到该批发市场排名前列的经销商,虽说销售额不是最大的,但名气却是最大的。那么,你觉得你得益于什么?
第一,你经销我们的品牌,建立了自己的名声;
第二,公司的管理、市场操作方法,使你提高了运作市场和业务管理水平;
第三,建立了一支业务员队伍;
第四,市区小区域范围的网络(二批商、终端)建立起来了。
总得来说,你现在有名气了,而且也有一些其他食品厂家找你做经销商。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吗?优势刚才已经说了,那劣势呢?受制于你的固有思维,以为地盘大是第一位的,其实不是。你看看现在你经营的区域,销量来源最大的是你精耕的部分,这部分的二批和终端网络很稳固,但其他地方呢,你现在还没有能力精耕,一年多来,有多少地方是你跟进不到位的,又有多少人对你的送货、服务不满呢?
与其做个大区域没有什么销量,而且还要处理一堆后续问题,还不如精耕现在有一定基础的,还不够完美的区域,其实你现在的区域也够大的了,做好就很不错了。公司有一款高档产品让你独家做娱乐场所……”虽说还是有那么点不满,最后经销商还是让步了。
整个市场运作采用区域经销模式,每区进行线路和网点规划,落实到人。业务员队伍全部归办事处管理,工资发放也由公司直接将钱打到个人的账户。将每年的固定费用,如终端、消费者项目的固定投入,改成对终端的进货奖励、回收空瓶、回收纸箱和对消费者的开盖有奖,变得更直接有效。到我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这个市场的运作还是很平稳的。
基础“较好”的市场,每年都会提升销量,但每年增长呈现递减趋势。在这个市场,问题主要是“大经销商”的毛病,大进大出,忽视市场的精耕和网点的全覆盖。对此,我花了大量心血说服公司导入了深度分销模式。导入这个模式,并不单单是为了控制终端,让业务员每天全面走访疲于奔命,而是要获取公司在组织架构、资源配备的优势。
针对经销商大进大出,终端店老板进货价格不统一(二批商送货价格不统一),意见很大的情况,加强了对总经销的控制。
第一,两区各设经销商一名,各区下面设立重点二批商,直接配送终端。经销商主要负责二批商的送货和夜市场所、娱乐场所等难度较大的场所的开发、维护。
第二,业务员分布到了特约二批商处进行协销,同时加强了对总经销的价格监控,对经销商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考核。
在组织上保证经销商、二批商、终端和公司总部的合作,信息反馈及时。配备了办事处文员、电脑、传真机,对业务员走访体系进行了规范,整个销售基础工作的得到了加强。
一年多之后,该品牌在这个市场取得了排名第二的市场地位,在某些县城排在所有品牌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