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整合活动并不是在DAY ONE庆典之后才开始,之前几个月里除了秘而不宣的财务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便已悄然进行。尽管这是一次有些急躁的收购,但很多调研并没有被省略,甚至做的非常的细。
有些基金公司收购企业时眼睛里似乎只有财务报表,对收购企业的业务不甚了解。即使完成了收购,很容易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情景,对收购方和被收购方都将是场噩梦。
最明显的例子是当年新加坡丰隆集团收购新飞一案。丰隆集团是做投资和房地产出身,在家电行业无任何经验,收购新飞后内乱不断,员工十年都未涨薪,关于停产的传闻此起彼伏。而新飞电器曾是国内冰箱市场四朵金花之一,收购之后很快跌出了一线品牌阵营。有人揣度当初丰隆集团收购新飞后无意专心经营,本计划打扮一番高价卖出的,却不想砸到了自己手里。
而卡兄就不一样了。它审核的不只是你的财务,还有你的运营。制造业在很多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工程机械的制造大量采用焊接工艺,而井工设备也是这样,而且卡兄旗下本身有庞大的矿业产品业务。
工厂运营的水平怎样,有什么瑕疵,通常逃不过他们专家的法眼。从这一侧面来说,绿城工厂应该不会太差,虽然可能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否则的话,也不会被卡兄看在眼里,最后,也不会完成收购。
在一些前期工作准备得差不多之后(这还是在DAY ONE庆典之前),卡兄方面同绿城工厂中高层管理人员召开了一次特别重要的会议。
会议主题是绿城工厂收购后的整合方案,由设在北京的资产运营部负责召集。注意,不是讨论,而是要公布这个方案。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城工厂的未来。
在重点介绍这场会议之前,我们最好对卡兄特别是卡兄在中国的发展做一次尽可能完整的背书。这对我们了解它对绿城工厂的所作所为大有裨益。
卡特彼勒近百年的发展史,随着世界史长河的风云变幻而蜿蜒前行,有着跌宕起伏的经历,甚至对人类历史的进程都留下了一笔。它的经历,堪称传奇。
多个版本包括官方版本大都在说卡特彼勒始于1925年。其实,还能往前追溯35年。早在1890年的时候,天才少年本杰明·霍尔特(Benjamin Holt)尝试使用各种形式的蒸汽推土机进行农耕,同一时期和他从事同样事业的还有丹尼尔·贝斯特(Daniel Best)。
显然本杰明•霍尔特要更胜一筹,于1904年研制成功第一台蒸汽履带式推土机。
在此之前几千年里面,各类车辆大都是依靠圆形的轮子依附于地面行进。能够想出履带并且让它运用于实际的人,那绝对是一个天才。而这种履带,英文单词直接就是caterpillar。
1906年,本杰明•霍尔特又研制成功第一台天然气履带式推土机,开始在农业方面使用。
16年的努力探索,只为等待一个机会。1908年,这样的一个机会来了。
那一年,洛杉矶严重缺水,白宫为这事费尽脑汁,召集专家,一连商讨了很多方案,最后决定大兴土木,建设渡槽引水。
水源位于数百英里之外的欧文斯流域(Owens Lake),需要由成千上万个吨重的输水管道组成渡槽,但所经之处大部分区域为荒漠。此项工程虽远不及我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红旗渠,但工程难度也非常大。特别是在运输物料上,负责工程的主管犯了难。
这个时候本杰明•霍尔特毛遂自荐,请求使用自家新研发出来的履带式拖拉机。当时他的工厂新下线100台拖拉机,这项工程就采购了其中了27辆。
有人看到本杰明•霍尔特的拖拉机浩浩荡荡在荒漠中穿行的情景,远远望去就像是毛毛虫(英文caterpillar),于是“卡特彼勒”开始名声大噪,很快被世人所熟知。
对于一提起卡特彼勒,很多人就想起毛毛虫,卡兄的品牌专家们对此很不认可,在多个公共场合严肃的声明卡特彼勒和毛毛虫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说实话,把一家生产大宗机械的500强跨国公司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虫子联系在一起确实让人很难堪。他们这样声明能够让人理解。
但是卡特彼勒的名字的确脱胎于毛毛虫(caterpillar),这一点,无法更改。
本杰明•霍尔特这位名副其实的机械天才,他建厂的初衷就是为了农业机械化。但是,后来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的美国,持骑墙之势,确切地说是坐山观虎斗,大发战争财。不管是枪支弹药还是柴米油盐,他是同盟国也卖,协约国也卖。
看样子并不关卖拖拉机、推土机的什么事儿。但在当时,本杰明•霍尔特已经向英法等国家卖了一千多辆农用拖拉机。
这些拖拉机本该在田间地头耕地种田的,但是一旦战争爆发了,所有的物品都变成了军需品。
一向保守的英国人竟然脑洞大开,征用这些拖拉机发往前线,运输大炮和补给品。虽然速度缓慢,但是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而且性能强劲,不知疲倦。
看到战场上一辆辆奋力前行的拖拉机,一位英国军官当即来了灵感。如果在这种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那么,它不就无敌了吗?
本杰明•霍尔特就是这样帮助英国人在战争中发明了陆战之王——坦克。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本杰明•霍尔特为协约国提供了大约五千辆拖拉机。当然,他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不光在于这些拖拉机,还有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本杰明•霍尔特工厂的意义同样重大。通过这场战争,他不但和美国政府乃至军方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且同英国等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从中我们应该也能看到,卡兄在初期的时候接触的就是各国政府、军队,其格局是相当的高。这也不难理解它与中国政府打交道时为什么那样游刃有余。
2006年,本杰明•霍尔特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以表彰他那卓越的成就,这是非常崇高的荣耀。
在1925年的时候,本杰明•霍尔特和丹尼尔·贝斯特联合起来,成立卡特彼勒公司。本杰明•霍尔特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而丹尼尔·贝斯特带来的是科学的管理、清晰的财务运作,以及让卡兄后来引以为傲的代理商制度。
他们的珠联璧合,使卡兄更加强大,前期的原始积累为其成为跨国企业打下了基础,为其成为历史悠久的500强跨国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百多年以来,卡兄在世界各处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逐渐成就了今日之规模。
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建筑机械、矿用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工业燃气轮机及柴电混合动力机车的生产商。拥有各类品牌近30种,员工12万人,客户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2011年销售额达到601.4亿美元。
卡兄的强大,并不仅仅在于他的规模和体量上。公司的治理、资金的运作、产品营销、文化等多方面说明他是一家现代化的企业。
还有一点可以佐证,当初本杰明·霍尔特创建了这家公司,但是你现在去看,不管是卡特彼勒的管理层还是董事会成员,都找不到霍尔特家族的身影。
仅仅能和卡特彼勒扯上关系的,是一个叫皮特·霍尔特(Peter Holt)的人,是本杰明·霍尔特的曾孙。让他盛名在外的身份是NBA马刺队的老板,此外他还是卡特彼勒在美国最大的代理商之一。
而卡特彼勒董事会成员要么是某基金公司的老板、要么是某风险投资公司的经理。十大股东里面清一色各类基金公司,最大的股东占股也只有9.52%(2016年9月14日数据)。他们和成千上万的股民共同拥有这家公司。要知道,早在1929年,卡特彼勒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这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大都是只拿薪水的职业经理人,而你去查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底细,大多在卡特彼勒具有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卡特彼勒这样的公司权属及其治理方式,很值得国人去揣度。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到中国商业布局里,确实能让不少企业少走不少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