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到底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全国性强势品牌乃至区域性强势品牌始终都是少数,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都是相对的弱势品牌。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意味着我们所拥有的优势资金、人才及人力、销售渠道、媒体关注度、消费者拥有量等资源的欠缺与稀少(强势企业的新品牌上市,在相应资源拥有的优势上有所不同)。
这也意味着,弱势品牌通常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如强势品牌般一掷万金大搞宣传攻坚战拉动消费,通常都难找到心仪的、好的、大的区域总分销商,更难以上好的货架位置,得不到重点商家与终端营业人员的重点推荐,及其得不到消费者的指定购买,等。
总之,弱势品牌处境尴尬,既怕自己被强势品牌“以大吃小”的吃掉,又要防着被同样弱势的对手反噬。
从“弱”入手,以弱应强
弱势品牌不应该在自己相对弱势的情况之下,不顾自己能力所及的去“打肿脸充胖子”——强势品牌在通路使用、广告、促销等方面做什么我就跟进什么;或正面冲突强势品牌,而使自己弱上加弱。
要不被吃掉,不被反噬,就应该弱势当自强!弱势品牌就应该为自己主动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就应该以基础扎实的快速发展,来由弱势成长为强势;就应该以 “快吃慢”对抗“大吃小”,以“巧”制“拙”与大品牌周旋……
我们应当多从自己的 “弱”字上反思,开展弱势营销!
当我们把自己与强势品牌进行对比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再强大的敌人、再绝顶的高手,也都有自己的死穴和命门。例如,强势品牌不但自视甚高,搞得自己有些过度的忽视眼皮底下的潜在危机;而且出于维护自己 “老大”的品牌形象,还大都中规中矩得过于呆板与迟钝。这些都是弱势品牌可以利用的地方。
再弱势的品牌也有着自己的特长。例如,我们的产品质能通常都不弱于强势品牌,我们的产品利润体系甚至还可能比强势品牌更合理,我们的其他营销行为也可能迫于资源稀缺的压力而更加相对有效。
弱势品牌的弱势营销就是以自己相对灵活与有效的营销行为,从自己内外资源的便于调动处,从强势品牌及其他对手的软肋处、疏忽处开打攻城略地的市场攻坚战。与此相应的是,弱势品牌本身资源少、轻巧灵活等特点,也为“攻坚战”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