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销售与市场》意外约稿

有一天,一封邮件打破了杨大同宁静的生活,从此,他又走入了另外一种生活。

这封邮件是来自国内最知名的权威杂志《销售与市场》的高级编辑的约稿,当看到这封电子邮件时,杨大同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对于这个杂志杨大同很熟悉,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这个杂志陪伴他好多年,他和这本杂志还有一段小故事。

那是他刚入行时,嘴唇上还飘荡着细细的茸毛,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看了《销售与市场》上的一篇文章,然后满世界去找那“四个P”,没人能告诉他,也没人知道。因为他的伙伴和他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跑店、陈列、搬货和收款。那个时候他们只知道把货送到,收到钱就万事大吉。杨大同比同伴有更高的追求,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有一天能当经理。他虽然看不懂老外的理论著作,但是他如此渴望学习,渴望升职,渴望过幸福的生活。于是在他职业生涯的很多年里,一直坚持阅读《销售与市场》,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精神食粮。

购买这个杂志要花去杨大同一大部分的生活费,但他一直坚持着,没想到这一买就买了好多年。也许有人会笑着说:一本杂志能值几个钱,未免太夸张了吧?当时每天拿的是日薪,一天销完10箱货,可以得到保底的工资,一箱一元。除去了房租、餐费,每天还能节余3元钱左右,一月一期的杂志怎能不算是重大开支呢?

杨大同的业务包里总是比别人多一本杂志,一本影响中国营销的杂志,它帮助杨大同成长,它影响着他的职业生涯。十多年后的今天,杨大同仍然认为这本《销售与市场》杂志已经融入他们这一代的骨髓中,它是营销人生命里的一部分。

杨大同为何如此钟情这本杂志?因为他当时急于想知道“四个P”是什么,于是跑了很多书店去查,问了很多别的公司的朋友,没人能够回答。杨大同好几次鼓起勇气,可最终就是不敢打这个电话,杂志的编辑会理睬一个终端销售员提的这样幼稚的问题吗?没有办法,最后杨大同还是试着拨通了杂志社的电话,编辑耐心地给他讲解了何为“4P”,虽然长途费花去了他当时一顿午饭钱,但他觉得很值得,知识是无价的。

后来在一次小组的研讨会上,杨大同大胆地发言,说起市场营销一套一套的。他的主管和同事一个个直瞪眼睛,他们非常崇拜杨大同,认为他很厉害,他们根本不知道杨大同一直坚持看《销售与市场》杂志,一直在偷偷地学习。就这样,杨大同当时的主管对他特别好,一有机会就给他安排很容易的活,剩下的时间干脆就把他留在公司聊天,聊市场营销。杨大同也非常清楚主管的意图,他的主管不止一次地问,什么是“四个P”,可是杨大同就是不告诉他。终于有一天,主管实在耐不住了,非要杨大同说出“四个P”究竟是什么意思,最后杨大同还是卖关子地告诉他的主管,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有价的,主管以一碗牛肉面加双份牛肉的代价,获得了他想要的知识。

这就是杨大同和《销售与市场》杂志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他。

眼看离编辑结稿的时间越来越近,杨大同一直在思考如何完成这一篇文章。他非常想写,在他刚进入销售职业的时候,是这本杂志帮助他成长,而今天他觉得要把自己的思想展露出来,让更多的人也像自己当年一样受益,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可是杨大同根本不会写作,满肚子的千言万语,一到动笔之时,立刻无从下手。他不停地推敲着自己的观点,心里暗暗地骂自己怎么这么笨,还差一点儿当上跨国公司的老总呢,对自己感到羞愧和失望。

在他几乎绝望之时,他拨通了这位约稿的高级编辑的手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编辑连声称赞,认为是很新颖的观点,不过要立刻见到原稿。杨大同把自己的写作情况告诉了编辑,这位高级编辑给了他悉心的指导和鼓励,编辑连续向杨大同邮箱发了三个关于如何写出营销文章的写作技巧的文件。阅读完这三个文件,杨大同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时间已经很紧迫了,也就是收到写作技巧文件的第二天,他必须向这位高级编辑交稿,杨大同决定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通宵写出这篇文章。

可是,老天好像要和杨大同做对一样,就在他万事俱备之时,家里却又出事了。杨大同的孩子在周末的晚上一直高烧不退,当他带着孩子赶到医院时,医生先是大骂了杨大同一顿,孩子持续高烧会对大脑发育产生影响。孩子立刻被挂上了输液瓶,这一夜杨大同注定要和孩子在医院的急诊室里度过。

杨大同不停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如何给《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写文章。急诊室的病床上,孩子输液后已明显有了好转,停止了哭闹,慢慢地合上双眼睡去。

身边的输液瓶还在“滴哒滴哒”地往下滴着,杨大同稍稍松了口气,他决定一边守护着孩子,一边写出这篇营销文章。急诊室除了病床、输液器具,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写作的东西,由于匆匆忙忙赶到医院,杨大同终日不离手的笔记本电脑也丢在家中。想了半天,杨大同从孩子的病历上撕下了两页空白纸,趴在病床头,开始撰写他人生的第一篇营销文章《终端的点与面》。写着写着,杨大同的思路打开了,整个人的身心全部融进文章里,过去在火热的市场中拼搏的场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眼前。

忽然,护士一声大喊惊醒了杨大同:“喂,你这是做家长的吗?你是一个父亲吗?”

随着喊声,杨大同被人狠狠地踢了一脚,定神一看,只见护士一脸怒火,正在帮孩子换输液瓶。

杨大同小声说道:“真对不起,护士小姐,我刚才正在思考一个问题,忘记叫您换药了。”

护士小姐立刻回了杨大同一句:“你对不起的不是我,是你的孩子。万一出了事,你就后悔莫及了,你知道水都快滴完了吗?孩子的血管都回血了,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当父亲的,如此不负责任,出了事算你的还是我的?”护士小姐的声音更大了。

杨大同这时低头看着熟睡的孩子,泪水悄悄地滑落下来,他背过身去,偷偷地抹去泪水,一个男人是不愿在一名女护士面前流泪的。杨大同对护士小姐深深地一鞠躬,含泪说道:“谢谢您,我对您的敬业表示感谢!”

孩子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熟睡着,输液瓶里的药物随着葡萄糖盐水缓缓地进入孩子的身体,高烧渐渐地退去。杨大同的文章几乎和输液同时完成。杨大同俯下身去,轻轻地吻了一下孩子的额头,孩子的体温已经和正常的体温差不多了。他把孩子放在被子外的手臂拿进了被窝,孩子很乖,一动不动地熟睡着。杨大同轻手轻脚地关上医院病房的门,他知道早上8点是编辑上班的时间,当编辑早晨打开电子邮箱时见不到自己的稿件,那么,一切的努力都会泡汤,所以他必须要发出去。他看了一下手表,凌晨三点。

医院是在市区,这是省城最好的医院,但是凌晨的时刻杨大同找不到一家打字复印的店铺能帮助他发出这封电子邮件。不远处有一个网吧,杨大同决定敲开这家网吧的门。城市里的网吧查得很严,未成年人上网和通宵营业都是不允许的。“喂,有人吗?”“咚咚咚”敲了半天,网吧的门才虚掩着开了一条小缝,透过这小缝,看到的是一双不大但很精神的眼睛。从这双警觉的眼神中杨大同看不出这人有丝毫的睡意,透过严严实实的厚窗帘,隐隐约约还能看到网吧里显示屏一闪一闪的。

杨大同笑了笑说道:“老板,别怕,我不是警察,不是来查夜的,我是需要发一封紧急的电子邮件,不好意思啊!”杨大同非常和气地跟网吧的老板说道,他想尽量缓和语气,不然深夜敲网吧门的,一般不会有杨大同这样三十多岁的人,除非是便衣警察。

网吧老板听完杨大同的话,还是有点不愿意开门,他懒洋洋地说道:“我们网吧一般晚上不开,你去别处吧。”说着就要关上门。

“喂!”这时杨大同有些着急,深更半夜的,找一个能上网的地方也不是太容易。“老板,老板,你听我说,我就打几个字,发一封Email。”杨大同一边说着一边就挤入了网吧的门里,网吧老板很精明,他和杨大同对话时,透过门缝观察,的确也就是杨大同一人,所以就半推半就地让杨大同进了网吧。

深夜的网吧里面很热闹,不过上网的都是一张张很幼稚的脸。杨大同一看,大部分是17~18岁的学生模样,一个个都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屏幕上的画面全是最新最流行的网络游戏。大家一边玩着一边叫着,房子里烟雾弥漫。杨大同心想,这些孩子们怎么能受得了?他们的家长要是知道了,他们会怎么办啊?不过杨大同毕竟不是来管这些事的,虽然心里这样想,他也是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杨大同找了一台电脑坐下,迅速地开机,把写的密密麻麻的纸片上的文字往电脑上录入,不一会文章全部录入文档里,杨大同连发两次邮件,已确保编辑收到,并即时留了言。

网吧的老板终究是生意人,他暗中观察着杨大同的一举一动,感到这一封邮件一定是非同小可。当杨大同做完这些事时,网吧的老板异常客气起来,好像很关心地问杨大同:“朋友,你的事做完了吗?”杨大同点了点头,网吧老板向杨大同诉起苦来:“这年头钱很难赚,网吧竞争也很激烈,我都快做不下去了,有时就靠几个熟客包夜维持着。”

杨大同根本没有兴趣听老板唠叨,一转身对老板说道:“老板你直说了吧,我不喜欢拐弯抹角,多少钱?”

网吧老板听杨大同这样一说,立刻接着杨大同的话音:“50元!”

杨大同眼都没眨一下,从皮夹里抽出一张崭新的五十元票子,往网吧老板手里一塞:“老板,你真会做生意,不管怎么样都要谢谢你!”

网吧老板看到杨大同如此爽快,心里得意极了。他还想要和杨大同说些什么,只见杨大同已转身离开了网吧,并朝着网吧老板丢下了一句:“今天就算了,下次再碰到你,小心我砸了你的店!”杨大同这次是恶狠狠地一字一句吐出来的。

网吧老板一愣,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冲着杨大同的背影叫到:“慢走啊,朋友!”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五十元钱,好像这五十元随时要飞走似的。

清晨,阳光明媚,杨大同的孩子通过医生的治疗,很快康复了,杨大同帮孩子办完出院手续已十点了。虽然满面倦意,可心情却如同阳光一样灿烂,抱着可爱的孩子,一步一跳地跑着、跳着、唱着……

手机响了,是约稿编辑打来的,“您好!杨大同先生,您的稿件如期收到,感谢您对我们杂志的支持,目前正在校对当中,还要审核,如果主编审核通过,能发表在我们杂志上的话,我会立刻通知您,希望您能继续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让读者受益。还有一点需要提醒一下,您送来的稿件格式太乱,还有错别字,呵呵,当然不是说您的文字水平不行,我想说的是您太赶了一点,以后能细致一点就更好了。”

“好的、好的,知道、知道,谢谢、谢谢!”杨大同嘴里冒出一串叠词,搞得编辑在那头笑了起来:“哈哈,杨大同先生,您真节约啊,连说话的词都如此节省,好了,不多说了,再见,祝工作顺心。”

杨大同此时脑海闪出杂志的样子,居然会有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这本杂志上,这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

幸运来得如此之快,杨大同的第一篇文章很顺利地通过一审、二审、三审。在大学里发表一篇论文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在知名的杂志上。谁都没想到,也就是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以后,杨大同的创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又发表了好几篇文章,有名有利的事是很容易让人上瘾的。

通过发表文章,杨大同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职业人生。通过写作,杨大同把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展现给那些渴望学习的人们。他每天都在深夜写作,还收到许许多多来自互联网的朋友的来信,与他交流,他乐此不疲。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他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尽管在学业快要结束时,杨大同的三门主课不太理想,可他这几年已经在国内几家财经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营销文章,写下了近百万的文字。他在很多著名的营销管理类的网站建立了专栏,结合西方的观点加上自己对中国市场营销的深刻认识,撰写了很多篇观点新颖的营销管理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市场营销的独特理解,并论述了如何将营销的理论转化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实用的操作技能。一时好评如潮,被大家誉为营销专家。随之而来的会议、论坛和来自企业的邀请,让杨大同一时应接不暇。

同班的同学都非常崇拜杨大同,因为杨大同的年纪是全班最大的,很多同学都喜欢听杨大同说职场的故事。有一天,有一位同学对杨大同说:“你有这样多的人生经历真让人羡慕,如果有一天你能写出一本书,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该多好啊!”

杨大同笑了笑:“真的有一天我写出了一本书,那不是变作家啦,我可从未想过。人的经历只是代表过去,不值一提,也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人而已,出书立传是名人和明星的事,我是不会凑这个热闹的,何况想凑也未必能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