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详解类引】
这段是讲治军,也是回答前文如何并力、料敌,做好每一个细节。
整部《孙子兵法》没有专篇讲治兵,却几乎篇篇涉及到治军的问题,可见孙子认为,用兵成功的关键是治兵的积累关于治兵的内容并不多,更多是在讲用兵,但从整部兵法的思想看,孙子非常重视治兵。
前文我们也讲过,治兵是用兵的前提,没有治兵就谈不上用兵,因为没有纪律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开始学习治兵内容之前,我们先看看先轸的治兵水平故事。
先轸,是晋文公五常委之一,擅长军事,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用谋略打仗的将帅,他的代表作是城濮之战、殽之战,《孙子兵法》这部书应该有许多思想也来自于先轸的战法。
从一个优秀士兵的表现看背后一定有一位优秀的将帅,先轸的这位优秀的士兵就是狼瞫。
殽之战的时候,秦军有个大力士被晋军俘虏,结果他挣脱捆绑他的绳索,把晋襄公的车右莱驹吓得刀都掉在地上,这个大力士举刀就来砍看晋襄公,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这个低级士兵狼瞫冲了过来,一刀将大力士杀死,救了晋襄公。
晋襄公就免去了莱驹的车右资格,任命狼瞫为车右,给国君做司机,这是制高的荣誉,一般都要求是大夫以上级别的人来担任,但于是,没多长时间,先轸就免去了狼瞫车右的职务。
狼瞫有些不服气,他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去死呢?”
狼瞫说:“我还没找到值得死的地方。”
他朋友说:“我和你一起向先轸发难吧?”
狼瞫说:“《周志》上说,勇敢却伤害上级,不能被列入明堂里。死而不义,非勇也。为国所用,才叫勇敢。我因为勇敢才担任车右,因为没有勇敢的事迹被撤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上司不了解我的勇敢,撤掉我,也是合适的,我要找机会让他知道我的勇敢。”
就这样,狼瞫一直找机会让先轸看到自己的勇敢,晋国打白狄的萁之战,狼瞫请求做先锋,先轸拒绝了,而是自己因为吐了晋襄公一脸吐沫,而反思寻死,卸甲冲锋被杀。
狼瞫因为没有机会在先轸面前证明自己,而秦国知道先轸死了,就发动了对晋国的战争,两军对战,大战刚开始,晋军的七八辆战车,跟着一百多人就冲向了秦国的军队,异常勇猛,把秦军的战阵搅得阵不成阵,尽管最终被全歼,但给晋军赢得了机会,晋军趁秦军战阵已乱,发动冲击,打败打破秦军。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下属,不满领导免了他的职,而为了证明正面自己的勇敢,将勇、将力用战场上,将气发泄在敌军上。
《左传》对这个低级士兵的评价是:狼瞫是乎君子。
从这个优秀下属,优秀士兵的表现,也可见先轸治兵的效果,可见先轸在军中还是受爱戴、被信赖的。
治兵是打胜仗的前提,吴起说,治兵要教戒为先,不能仅仅有法令、条例、制度,还要做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让大家为义而战。
可见,政委的工作很重要。
孙子教你如何在团队中建立威信
原文: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详解类引】
这句讲领导力,如何获得下属的拥护。
执行力是每个团队都存在的难题,但打造执行力不能仅仅要求有好下属,要首先要求有有个好领导。
很多执行力的难题在于,下属不愿意接受你的管理,不服你的管理,所以你安排什么工作,都达不到你预期的效果,你也总是不满意。
很多人见团队执行力不行,就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执行力,用什么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孙子在这里告诉我们执行力的根本问题。?
孙子认为,关键在于这个问题就是你与下属是否与下属建立了“亲附”的关系!
何为亲附?
简单讲就是亲近依附的关系。
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下属对你是否爱戴,二是下属对你是否信任、信赖。
如果这两层关系没有建立,只是因为你的位置或位置上所赋予你的权力,那就很难有执行力。
一般而言,建立领导的威信主要通过三个方面。
一是领导要有父母心,要做到爱兵如子,这样的心态,接受将令之后,才会戒慎恐惧,才会慎重做每一个决策,才会认真对待管理和作战中的每一个细节。
另外,有父母心的领导,心里才会始终装着下属的利益,而不是只有自己的目的,你为下属想的越多,对下属的恩德越多,下属就越亲附你,就越信任你。
曾国藩创建湘军,开始阶段他刚直、高傲,在为下属向上报功的时候,报的人非常少,湘潭之战十战十捷他仅上报了三四百人,而胡林翼在湖北保卫战中,上报了三千人,于是很多人坚辞曾国藩,去投奔胡林翼。
下属跟着你是要建功立业的,是要赚钱养家,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而你太多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没有考虑下属的利益,那大家只能要么离开你,要么不听你的话。
二是领导要身先士卒。儒家的管理学中有个絜矩之道,就是你不要要求下属怎么做,而是你先做到,立个标准,建个标杆,然后推己及人,影响大家。历代有作为的将领,都是身先士卒的典范,吴起始终与士兵同甘共苦,与士兵同食、同住;赵奢也是,接到领兵出战的命令,就不再回家,整天住在军营中,将国君的赏赐都分给下属,这样威信自然就建立起来。
三是有成功案例。大家愿意跟着你打仗,什么都愿意听你的,关键是你能够带大家大胜仗,解放战争时,华野的士兵一听说打仗就高兴,因为跟着粟裕打仗总能打大胜仗。
曾国藩认为廉洁才出战斗力,所以他对军官们反复提醒说,士兵对一个军官服不服气取决于两点:
一是打仗时,你敢不敢冲在前面。二是看你在钱上,干不干净,只有你本身不贪污,士兵才服你,打仗时才听你的指挥。
因此,孙子特别强调将帅要与下属建立亲附关系。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杜牧注解说:“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罚齐之。”
梅尧臣说:“德以至之,恩以亲之;恩德未敷,罚则不服,故怨而难使。”
也就是说,在你还没有与下属建立亲附关系,还没有先对下属有恩德,那么,他们就不会爱戴你,也不会信赖你,如果这时候你用处罚的方式去管理,他们就会不服你,你很难使用他们,也调动他们。
只有你对他们有恩信,获得他们的爱戴、信任,建立了威信,这时你的处罚,才能令人信服。
想通过别人害怕你手中之权、,害怕刑罚,害怕处罚的方式来接受你的将令,那一定管理不了这个团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反过来,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大家对你已经建立的亲附关系,而你恩信过度,法令、条例执行不严,对纪律要求也很宽松,那这支队伍就难以用于作战了。
为什么以建立威信,而难用呢?
曹操注解说:“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只有恩信,没有刑罚,则兵骄将惰,难以在战场打胜仗。
所以,领导对与下属既不能滥用刑罚,也不能仅仅打成一片,要既有恩信,又有刑罚,这样才能有威信,才能一切行动听指挥,在战场上行动一致,执行好每一个动作。
因此,孙子总结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曹操注解说:“文,仁也;武,法也。”
管理就是要“宽猛并济”,既要有用德仁影响他们,通过教化,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同时,又要用法来规范他们,有严格规范和条例,而且严格执法,这样的军队,才能形成战斗力,这样的团队,才有执行力。
吴起说:“总文武者,军之将;兼刚柔者,兵之事者。”这对于团队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深刻体悟。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军队就一定能够打胜仗了,同样,这样的团队也一定是执行力超强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