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是某分子公司的报价员,某天销售人员小刘递给他一个产品,并明确提出要在一天之内把价格报给客户。小张接到信息后立刻将产品参数发给各技术部负责人,结果除了经管在半天内回复外,其他人要么回复的信息不准确,要么没有回复,最后小张只好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预估了一个价格给客户。过了一周,小张被销售人员投诉,说小张的报价比竞争对手高了50%。小张觉得特别冤枉,在各种产品数据不清楚的情况下,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了报价,而且他很负责任地把其他人的工作做了,结果还是被投诉。
案例分析:
1)小张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什么错?
2)研发内部组织不清晰是否是导致报价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首先,小张肯定是一名有责任心的员工,在工作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人,工作很努力,但是工作绩效并不好。一方面我们要肯定他们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们的工作方式进行批评,自己协调不了的问题一定要请求上级支持,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暴露,不要藏着、掖着。另外,研发内部的组织确实存在问题,报价审核机制有问题,这说明无论是流程还是研发内部组织都存在严重的漏洞。最好的办法是针对现状梳理一份合理的流程方案,然后设定好流程角色,根据流程角色来匹配岗位设置。岗位必须有规范的产品数据管理,对接各个数据OWNER,最短时间内取得准确数据。
3.可制造性评审问题
某研发团队根据客户要求开发了一款产品,由于客户要求很高,开发团队在打样期间用了一款进口材料,客户对开发团队输出的样品非常满意,很快就下订单了。但在量产阶段出了问题,由于样品试用的是进口材料,需要大批量备料,占用大量资金;再加上设计样式特殊,生产制造过程难度大,很难把控品质,造成不良与报废较多,算下来该产品不仅不赚钱,还很有可能赔本。除此之外,公司还得面临客户改版,该材料被替换沦为呆滞料的风险。
案例分析:
可制造性评审是针对产品研发完成后转量产的可行性评审,包括量产成本控制、品质控制、效率控制等,都是真正将产品转换为利润的关键环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发要求,但是很多公司都忽略了这个要求。
该案例的流程明显不规范,方案设计、新材料导入、可制造性要求、质量标准都没有评审,以上全部由设计人员一手包办。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样品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销售人员会不会投诉他,至于其他方面的问题,他不会关心。因此,流程的规范与约束就要从整体考虑,而不是单方面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一款产品不能盈利,就没有必要导入。流程的目的是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确保达到预计的盈利目标,如果只是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公司不能盈利,对公司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