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往下看,“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大家要注意这段话,这里涉及“位”的问题。我以前反复说过,凡涉及“位”的问题,都是经世致用的关键处,一定要小心又小心!
我们在讲《易经》的时候,就反复强调要“知位守位”。知位则吉,不知位则凶;得位则吉,失位则凶。所以,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自己,牢牢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易经》博大精深,渊奥无比,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在我看来,那就是一个“位”字。
当然,这个“位”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点,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在同一个时间点上,我们只可能有惟一的位。我们只有明白了自己所处的这个惟一的位,才能够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个就叫作“知位守位”。再进一步,就是鼎卦讲的“正位凝命”。如果我们坐在这里听课,脑袋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想生意的事,或者想旅游的事,这就失掉了正位,失去了你在当下这个位置上的意义。你一旦失去了正位,你就与自己当下的正命擦肩而过了。所以,知位守位是《易经》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这几句话是从礼乐的角度,来阐释“知位守位”的道理。你如果不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如果不是身处国家最高领导机关,那么,像议礼、制度、考文这些事关国家体制的重大问题,你就不应该去考虑。“议礼”,就是制定礼乐制度;“制度”,就是制订法律规范;“考文”,是指语言文字的规范,当然也引申为文化政策、导向。
这是紧接着上面“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来说的。你如果自作聪明,自我膨胀,不在天子之位上,却要去做天子的事情,要去议礼、制度、考文,那就没有好果子吃了,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当然,现在提倡民主,这两天北京开“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在提,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民主、民生,还说要让人民活得有尊严。但是,普通老百姓对这些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做不了主。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去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大事我们当然要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嘛,但是,老百姓关心的方式和政府最高领导层关心的方式不同。你是普通老百姓,就不要去考虑议礼、制度、考文这类的事,而是考虑怎样做好自己的事。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像英美这些所谓老牌的西方民主国家,普通老百姓也做不了这些事情的主。普通老百姓只有选举权,但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现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圈子里有很多人提倡恢复儒教。对待这个事情我是有保留的,其实,儒教在中国根本就没有成立过,又谈何恢复呢?过去在民间,的确有儒教的这么一个叫法,但从未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在清末民初,康有为等人搞过一个孔教会,延续到民国后期,但是,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宗教形态。现在也有一批学者要搞儒教、孔教,希望使儒教成为国教。这个事情不好办。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搞新兴宗教不得其时啊!一个真正对孔夫子崇敬、信仰的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好好学习孔夫子留下的经典,好好咀嚼消化,真正把“四书五经”学进心里去。
这里讲“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说,非圣人,不可以创立教团,建立宗教。所以,我们要能把孔夫子的精神理解透彻。怎样才能理解透彻?就是要把中庸学好。中庸之道是孔门心法,你把这个心法学好,自然与孔夫子心心相通。
说实话,你真把《中庸》这部经典学透了,自然就会打消设立孔教之类的想法。《中庸》要我们“明道”,真正明白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你就能够由明道而行道,就能够行中庸之道。此时,你才能把儒家思想跟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制度、习俗等结合起来,才能让儒家的思想文化为现代和未来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