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盛粮油的曲折之路
随着中国对大豆进口的放开,1995~2007年,大豆进口量由80万吨迅速增长到3082万吨,2004年以前是中国沿海油脂加工厂家发展的黄金期。中盛粮油生逢其时,于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获利颇丰。2002~2004年,每年赢利分别是0.7亿港币、1.2亿港币、1.2亿港币。中盛粮油连年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2004年达到46亿港币的销售额顶峰。在这一年,中盛粮油卖了46万吨的豆油和26万吨的棕榈油,分别占豆油和棕榈油全国市场的7%和9%,它的客户名单中包括了金龙鱼、福临门、海狮等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最大的品牌。
2004年,由于大豆价格风波,多数压榨油厂损失惨重,整个行业的利润不足4亿元,只有上一年度的17%,只做精炼业务的中盛粮油逃过此劫。2005年,中盛粮油在国内大豆油跌价上损失1.58亿港币,在期货市场上损失0.55亿港币。13双重亏损让中盛粮油遭遇重创,使其经营状况急转直下。2005年,中盛粮油希望开拓葵花籽油市场,上半年销售了830万港币的葵花籽油,并在下半年推出“好食荟”和“天天乐道”两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这些措施并未取得良好效果。2006年年末资不抵债,权益总额为-0.6亿港币。中盛粮油被迫转型,将中盛天津、中盛镇江卖掉,完全退出了其经营8年之久的华北食用油精炼业务,集中发展小包装食用油业务。
大概受转型期业务整合的影响,2007年中盛粮油的小包装食用油销量仅有6000吨,销售额5300万港币,每吨亏损307港币,亏损总额2百万港币。2008年上半年,小包装食用油业务销售额仅7000万港币,毛利不足457万港元。7月22日,中盛粮油将中盛食用油以42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天津龙威。中盛粮油更名为“中国贵金属”,从此彻底退出食用油行业,转做金矿开发。
没想到,被中盛粮油卖掉的中盛天津,还出现了涉案金额高达10亿元的“中国粮油第一案”,由此揭露了中国粮油行业鲜为人知的一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受金融市场不发达之累,民间借贷非常兴盛,基于利率差,放高利贷给中小企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而资金量大、周转快、信用好、有存货抵押的粮油厂家则成了从国有银行搞钱出来的融资工具,成为民间借贷资金链中的重要一环。2008年,受房价崩盘之累,房地产公司无法还钱给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无法还钱给粮油厂家,这是发生“中国粮油第一案”的大背景。
王伟在2007年5月以3200万元的低价购买了中盛天津,原本就是想把它作为短期融资工具的。他的操作模式可以简要表述为:以进口棕榈油为名,以支付1%代理费的代价向其他企业借用3个月的信用证贷款额度,由其他企业开具信用证,并指定将进口油运送存放至中盛天津,然后在半个月内以低价迅速转卖套现资金。而后将套现所得资金进行不超过两个月的短期放贷,收取高额利息。但民间融资链条的收紧,使王伟的高利贷出现大量坏账,不足以偿付信用证贷款,只好通过盗卖代存的棕榈油周转资金。2008年6月,盗卖事发,王伟本人在7月25日被公安机关抓获。
食用油业务不仅可以作为融资工具,还可以用来给上市公司做业绩包装。笔者就曾听说某公司欲上市,无奈企业规模不够大,就想通过食用油贸易把业绩迅速做大。食用油业务规模大、周转快,确实不失为短期内提升销售额的好办法。中盛粮油的兴衰,可以视作中国食用油行业的一个缩影。
13 中盛粮油2005年年报对期货市场亏损的解释:“自今年2月中旬开始,国际市场出现了一个鲜见的诱导因素——指数基金参予并介入国际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开始迅速拉高国际农产品期价,唯此阶段中国市场仍受国内供需的影响,未能紧随国际市场这一突发而且难以控制的剧变,最终使得国内的价格与国际价格在此阶段发生背离。尽管本集团在年内按过去严谨遵守风险管理程序,在CBOT之大豆和大豆油期货合约中对冲,致力抑制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然而,此类对冲安排在2005年2月至4月期间,于中国国内的成品大豆油之现货价格与CBOT大豆油期货价格严重背弛的情况下暂时失去对冲效用,导致本集团的风险管理及对冲机制在此罕见的形势中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