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郑子太极拳完整训练体系介绍
本文介绍郑子太极拳完整训练体系一拳、一剑、一功之所有内容,即根据我亲身所学之经历,按照顺序罗列出从初学太极的第一天到完成内功心法修炼的每个阶段功法名称。这对读者会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训练参考。
初学筑基阶段:
初学太极阶段,着重在让身体产生松柔,培养初步的炁感、根劲,并同时训练前进、后退 、移动、转动。
1.靠山功。
2.熊经功。
3.行功。
4.放顶。
拳架学习阶段:
着重学习郑子太极三十七式拳架,让学习者能初步掌握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顺畅打完一整套拳。在拳架学习的过程中,同步研习一些太极拳基础理念与知识。
1.郑子太极拳三十七式拳法。
2.基础拳理讲授。
高级功法阶段:
三十七式拳架的精修,强化根劲训练,并同时培养基础发劲能力。重点在于由内而外的拳理体悟,加强炁机导引,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阶段必须能引导炁机贯通末梢、沉入脚底涌泉,集中训练炁机循环流动能力的掌握。
1.拳架强化精修训练。
2.熊经功炁机导引训练。
3.靠山功双人对发训练。
4.行功抗力强化训练。
5.初级操根功法。
6.听劲训练。
7.拳理拳法探讨。
8.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发劲八法训练。
9.鸟申。
入门拜师阶段:
后续所有阶段,都是在行过三跪九叩拜师大礼才得以传授。此时拳架已经不是训练重点,因为在进入此阶段前,拳架的方方面面已经训练得有相当好的水平。此阶段着重在单操功法训练,并将所有一切装进拳架这个容器内,使拳架的内容与丰富度更加完整。
1.操根进阶功法。
A.按挤训练
B.替手
C.起钻落翻
2.推手训练。
A.四正四反
B.大捋
C.散推
3.听劲懂劲训练。
4.夹脊发力训练。
5.手脚腿腰训练。
6.相互喂招训练。
7.双人发劲训练。
8.提放内敛训练。
9.融入拳架训练。
10.接点、力点、涵化、变点与接劲训练。
11.技击训练:包含拳、打、脚、踢、夺刀等实际运用训练。
12.左家内功心法外金丹第一阶第一级:训练炁遍周身,不畏重击。
太极剑法阶段:
本门之郑子太极剑五十四式,必须在正式拜师,并且至少修炼过左家内功心法第一阶第一级后,才得以开始学习。剑是手的延伸,必须等到拳法练好,炁机得以感应,根劲已经上身,才可以开始进入太极剑法班学习。
1.磨剑训练。
2.缠剑训练。
3.点剑训练。
4.走剑训练。
5.五行对剑训练。
6.郑子太极剑54式学习。
7.剑法黏连贴随强化训练。
8.双人竹剑临场对决训练。
内功心法阶段:
此阶段专注修炼本门最高内功心法——左家内功心法。必须把多年所学与左家内功心法,全部融合到拳架里面。到这个阶段时,拳架的外形看似无甚差别,但容器里所装的内容物,已经全然不同。
1.操根功法:小五手。
2.外金丹。
A.气遍周身功法
B.炁炼入骨功法
C.炁在骨中行功法
3.内金丹:九转玄功。
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中,三十七式拳架跟五十四式剑法各有一个套路,其他统统属于单操功法。内功心法必须以四种独门器械,配合人身12大穴与九转玄功等炁法并行训练,再将一切融入拳架与剑法之中。
到此阶段完成,才算正式进入太极拳学习的殿堂。
第二篇 徘徊生死边缘的往事
这篇文章可能会让本书的读者们感到震惊。或许如此坦诚剖析自己的过去并不适合,但我却想毫无隐瞒地告诉大家。正因为有过这一段极度狂暴痛苦的心路历程,才让我得以更深入体会并钻研功法本身所蕴含的奥妙与价值。
我从小无父亲母,至今也不知道父亲是谁,在艰难、穷困、挣扎与自卑中长大。虽与母亲有份无缘,但她仍然留下一些东西在我身上,证明母子的确血脉相连。她留给我的是:先天性心脏病。但在我出生的年代,医学检验并不发达,新生儿只要能出生就算了,不会去检查这些,因此我始终不知道自己有这问题。直到……
八九年前,我开始在浙江创业,一人生地不熟、二毫无经验、三信心不足,因此开始了很长一段筚路蓝缕的艰苦过程。
后来,随着经验逐渐累积,加上很多好员工、好朋友的协助与指导,开始慢慢走上正轨。不断开店、不断拓展平台、不断扩大搬迁,网上线下一起来,运营中心与物流中心各自发展,大陆公司与台湾公司两地并行,几乎每一年就得因场地不够而扩大搬迁。那些年我不断熬夜,或加班,或学习,或应酬,或聚会,经常熬夜到天亮,甚至几天不睡觉。一天三包烟以上,红牛可乐不离口。如果换成身体底子不强的人,估计早就灰飞烟灭,但我却多年始终如一的透支身体。那个阶段,身为武痴的我完全丢弃武学修炼,所有时间全部用于奋斗事业。
四年前,也就是2014年,我忘了是因为小黑要离开公司去新西兰进修,还是永培奉父母之命要返乡回家娶妻,我在酒楼协同公司员工办欢送餐会。因为他们是我非常信任且疼爱的员工,所以他们要离去我自然心里非常不舍,多喝了几杯。在去厕所上小号时忽然昏倒在地,当我醒来时,同事们已经围绕在我身旁呼唤多时。
这辈子第一次进医院检查,结果是:心脏有破洞、心肌缺氧超过62%、左支降心血管阻塞82%、主动脉瓣膜重度关闭不全,等等。医生说:“你是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为何到现在这年纪竟然还不知道,也没开刀补救?那时我因轻忽健康与锻炼,胖到105公斤,而我身高却只有168厘米。”
身带先天性心脏病的我,海军陆战队退伍、参加各种武术比赛、柔道冠军、到处踢馆、走南闯北……坦白说,检查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有这些严重问题。至今唯一能解释的:不是运气好,就是因为从小练拳练炁,否则不知道为何上天没有提早收走我,留至今日。
医生说:“得马上开刀,否则主动脉瓣膜重度关闭不全,可能会让心脏血液流到肺部,形成肺部积血水而无法呼吸。心脏破洞必须立刻进行微创手术补破洞,否则再加上心肌缺氧高达62%,可能随时发生问题。而心血管阻塞82%必须立刻装支架,否则可能血管阻塞爆裂导致心脏停止。并且,开刀之后,必须终身服用多种西药。”
我接受不了这些事,决定边吃药控制边考虑是否要开刀。于是,从此每天吃八种药,一天吃三次。这八种药包含心血管软化、甘油酸酯控制、肠胃保护、血脂肪、抗忧郁、胆固醇,另外两种我忘了。医生说:“不管你怎么吃药也不可能痊愈,只能舒缓,如果不吃就会快速恶化。”我只好每天乖乖吃药。
但不可预知的灾难来了。用药一年后,出现了各种始料未及的后遗症:月亮脸、水牛肩、睾丸缩小、最严重的是精神状态与脑袋思考出现了巨大问题。我不知道是否跟用药有关,但问题就是发生了。
脑袋的思维能力开始出问题,电脑表格上的财务数字盯着看很久,却犹如无字天书,就是看不懂。平时下笔行云流水的我,完全没办法思考,呆坐很久却脑袋空无一物。性格忽狂暴、忽哀怨、忽亢奋、忽沮丧。稍微有点事情就心脏疼痛无法自控。于是,偷偷跑到精神科医院去检查,此前我从来没想过会有到精神科检查的一天。而检查结果是:重度忧郁症、重度抑郁症、重度神经衰弱、重度强迫症。其结论是:最好马上住院治疗你的“精神病”。
天啊!我竟然是精神病人!
精神科医生也开了一大堆药。加上原本八种药,一共每天要吃十几种药,一天三次,也就是说每天得吞下三四十颗西药。
情况好转了吗?不,一点也不。我心脏越来越痛,脑袋越来越不听使唤,手开始发抖,脸部开始发麻僵硬。开始无法应答员工请教我的问题,也无法正确判断公司的一切决策,甚至连朋友对我的关心跟聊天,都陷入错误负面的解读。我知道这时的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相信那时朋友跟员工应该都能察觉我的状态怪异,只是碍于面子跟位阶差距而不好意思开口明说。
我开始不愿意进公司,不想跟员工接触,也不再参与公司会议,更尽量减少与朋友互动,甚至很害怕听到手机响起或有人找我。那时脑袋唯一还能确认的就是:我已经成为公司的毒瘤,不能继续待在公司,不能再做决策者,不能再让所有信任我的员工跟我抱着一起死。我做任何决策都会是错误的,必须主动拔掉这颗毒瘤。
最终,我这个精神病与严重心脏病患者做了一个决定,杀掉这颗毒瘤,自我开除脱离公司。那时的我离开公司前甚至完全没跟员工打招呼,也没做任何处置动作。一个人安静离开,同事们只能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紧急接手。
我至今非常感谢同事们的协助,他们知道我身患重疾,完全没打扰我,但这也成了我至今愧疚的憾事。很多人经常问我,为什么还如此年轻就退休?这就是真正的原因。只是我以前不说,也觉得没必要说罢了。相信我的诸多好友、家人、员工看到这篇文章,都能回想到那时我的焦躁、不安与“精神病”。脱离公司的日期是2015年。
离开公司后,我返回老家,没通知任何亲朋好友,自己偷偷的、安静的定居下来,边维持吃药边思考。我想到,既然医生都说吃药不会康复,那为何还要继续吃这永不可能痊愈的药?最终我决定放弃用药,尝试我因创业而背弃数年的中国道家炁功与完整太极拳训练体系。(事后我才知道吃心脏药必然伤肾水,吃肾脏药必然伤心火)。
我从小就狂热于武学,并修炼多年,不过以前我所专注的是实战技法与输赢。虽然看过门内不少中老年人因修炼而身体或大好,或痊愈,但却始终与我无关。而这次我决定以身试法,死马当活马医,从聚焦技击搏斗,转移到养生治病,而我就是那个被实验品。
这段时间我倾尽全副心思,钻研道家功法治病疗养之效,完全摒弃任何药品的服用,唯一保持的是每天熬煮姜茶当水喝。我抱定以死殉道的决心,回到师父那里重头进行严格训练。起初只要扎根十分钟就会脸色苍白,虚汗不断,因吸不到空气而蹲跪于地下或靠躺于墙面,久久难以起身。
而今两年多过去了,各位也都看到了。我仍然不用药,依旧没开刀,但却身体日渐康复,更因病得福地对所学一切功法有了更深的体悟与掌握,以致有了各位此刻正在阅读的本书问世。现在我的身体依旧没有痊愈,仍然需要自我治疗,但心肌缺氧剩下9%、主动脉瓣膜重度关闭不全变成轻度。先天性心脏破洞虽然不可能有自动填补的可能,但现在的我却可以进行数小时高强度练拳,可以跑步,可以欢笑,可以高声呐喊。现在我康复了七成,还有三成需要继续训练。这七成用了将近两年。这两年我从地狱走向天堂,游走生与死的边缘,现在我已经重回人间。
我忽然觉醒了。这些严重疾病是老天爷送给我的礼物,祂让我用重新焕发的生命与全然不同的角度来醒视人生。祂创造条件让我以一位身带严重疾病的患者,来亲自试验中国道家宝贵功法与正宗太极拳的养生治病疗效。不是道听途说,不是别人的故事。是我,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现在的我已经重生。经过与死神的这一次实战对决,我贯通了武学体用一致、技击养生的两端,也绝对够资格以向世人证明,太极拳与道家功法确能救人于水火。只要你得真传,只要你学的是正宗道家武学。我从旁观者变成当事人,拥有绝对资格自诩为道家功法代言人。
以前我经常跟朋友讲:等我45岁就要退休把公司移交出去,我要去开武馆传授武艺,没想到老天爷替我做了这个决定。四十出头就因病不得不退,也因这等机缘让我更能贯通武学之浩瀚与宏大的养生价值。而今我不再喜欢谈论实战,也不再到处踢馆挑战,因为我深刻知道,哪怕你能击败所有人,也难以击败自己的疾病、自己的心魔与自己体内的病毒。
虽然偶尔我还是会想起半途离开公司的事,有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也偶尔还会想着一旦我身体好转,就要重回商场再度拼搏。但只是偶尔、只是偶尔而已。
现在我终于明白,老天爷为什么给我机会得以重生。我要为自己做代言,更要为太极拳与传统道家功法做代言。不管是跟我一样的企业家,还是广大的社会群众,一定有很多人是当时的我。愁苦、担忧、害怕、焦虑,遍寻解救之法而不可得。
不久的将来,我会出来成立心炁门养生学会,让跟我一样在生与死之间徘徊而无法自救的人,都能学会养生功法用以自我救赎,就如同两年前的我。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Amy。她在我发病之时饱受压力,但仍然不能对外表露。她一直相信我能有好转并重新振作的一天。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我必须更快的好起来,为了她,为了自己,更为了宣扬中国传统道家养生功法。
曾有学友提问:为何你身患先天性疾病,但却能进入属于特种部队的海军陆战队服役?对于此事我的答案是:不知道。但一切都有据可考、有证可查、有战友可询问。数十年前,医学并不如现在发达,入伍前的体检只是脱光衣服,医生叫你蹲下、起立、上下跳一跳、双手握紧放松,检查视力,然后脱掉内裤看看是否有疝气就行了。为何一直没发病?我认为原因可能是我经商前长久保持练功的习惯。
第三篇 太极拳首先是把照妖镜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跟人体经络有极大的关系,有诸多文章从医学、人体、玄学、甚至仙道的角度,论述太极拳与经络关系。没错,太极拳跟经络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真正的核心在于:
一个身体强健之人,根本不可能体会到两者间微妙且强烈的依存关系,因为他原本就经脉通畅,不会有任何气滞血瘀之感。只有身体病痛或血脉羸弱之人才能真切体会。这也是为什么能完整学好太极者,通常是身体孱弱、先后天素质不佳之人。因为只有原本虚弱,后因习练太极拳而慢慢恢复强健的身体者,才有这样的敏感度,能让经络、气血与太极拳产生共鸣、相互对话。
习练太极何时有效?当太极与身体的经络、气血互动时,才开始有效。
什么叫与经络、气血互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经络、骨节有淤堵跟滞碍之处,但由于气血不够充沛,因此无法充当清道夫的角色来扫除疏通这些障碍。在有效且正确完整的太极训练体系下,每种功法针对某些具体特定的目的,给予单操的强化训练,或补炁,或揉开筋骨,或鼓荡内脏,或引发炁机循环,或松身柔化,或炁贯末梢,或引炁下行,等等。
重点来了!练太极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吗?
错了,这是不求甚解的说法,是人云亦云的说法,是拾人牙慧的说法。在正确的操练功法下,太极要产生养生治病价值时,得先经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将旧伤重新变回新伤”。
不管你的伤严重与否,不管你自己知不知道,在得传正确的太极功法后,会很快速地引发你体内滞碍处的疼痛。你会发现,你知道的旧伤开始痛起来,原本没问题的地方也会莫名隐约的不舒服起来。这些就是在将你知道与不知道的旧伤重新变回新伤的过程。
自然地变回新伤,让其成为浅层问题,是第一个效果。接下来,继续训练的功法就是将这些伤“吊”出来,并予以解决消灭。很多单纯保健放松的经络推拿按摩,刚去处理时会觉得舒服,但不久问题又回来。为何?就是无法让你的旧伤重新变回到新伤,而只能舒缓,无法“吊”出来并予以歼灭。
练太极者先别谈什么技击攻防,请先有能力达成这第一件重要的事:让你的太极具备“照妖镜”的效果。不管体内存在大妖魔还是小妖怪,一律拿出照妖镜将其照射出来。然后再依据正确有效的功法,像钟馗那样,以桃木剑斩妖除魔。
朋友们,我不断强调太极是武林绝学,必然其来有自。加油,让你的太极拳首先是把照妖镜。这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
第四篇 功体、器械与用药
中国传统武学跟器械、用药紧密相关联,无法分割。凡是习拳练武者,必须同时研究接骨、穴位、用药、炁法。当然,我指的是民国以前的传统古法武学传承,而非现代培训教室那种补习班式的套路教学。本文就来谈谈这件事,以及早就消失在现代武林中的基本常识。
本文的器械,并非刀枪剑棍棒这些技击训练的用具,而是指用于训练功体、炁法、走穴过位、炁渡十二重楼等练功法门之必备用具。在内功心法的训练中,器械实际上属于用药的一大重要环节。器械就是药,大补之药。
在现在的套路养成教育下,知晓何谓“功体”二字的人越来越少,哪怕听过大多数理解也是错误的,自然更无从得知如何训练功体。现今一旦谈及内功,不是打坐以呼吸或观想带动,就是肢体锻炼的动功。这能否练出一定程度的内功?自然可以,但却不是中国古传内功之究竟。
内功心法要练就高层次都必须用药,只是门里人秘而不宣。器械是药,外敷是药,内服是药。
在武学修炼中,不管养生、练炁或功体训练,都必然在体内遭遇人力所无法克服的瓶颈,比如:炁机无法强烈发动、难以冲开穴位于经脉(在四肢末梢劳宫处、在颈部狭窄大椎处、在尾闾八洞修真长强处、在命门相火冲关处、在夹脊膏肓压迫处、在会阴海底湿热处、在百会昆仑头顶处、在眉心印堂上丹处、在檀中还魂心镜处、在神阙气海关元处、在珠轮玉茎宗筋处、在脚底接地涌泉处,等等),不是经脉阻滞,就是路线过长,气血不足以贯通。
此时单纯依靠打坐与外形做动所产生的以形带气跟意念引导,都将因人体先天限制与能量之不足,只能达到基本水平而无法向上突破。或旷日费时,或三年五载,或数十年光阴耗费,甚至终生难以克服,更别妄想达到“忽然半夜一声雷,千门万户一起开”的炸丹阶段。此时必须利用外力协助来引发走穴过位,以助一举冲破难关。外力所指,就是用药。用日光以补阳气、用器械以为药引或用药材以放大能量。
人身金木水火土,五气需调和。但因先后天、习惯与情绪等的、影响,导致水火过多,木金土不足。就正常人而言,火气过大是常态,水分湿气过多也正常,因此水火无需再补,反而需要泻火、放水。而木、土、金三气是人必补的重中之重。檀香补木气、青卵石补土气、金刚砂补金气,这是我所学的外金丹补气法门。木头是药、石头是药、金属是药、泥沙是药,这才是我所指的器械,无关刀枪剑棍棒。
这外金丹用药与内金丹内炁训练法门相互配合,将能达到内功心法的中级水平,由后天训练引发先天功体之改变。经此训练将能脱胎换骨,但仍然只能达到功体之中级水平。倘若妄想借由打拳架就能得所谓内功,实乃缘木求鱼,望而不得。凡欲达内功中级水平者,必须借由外敷内用之药引,予以集中攻破,才能有突破的可能。
当不断重复着单操功法、行拳走架、对练抗磨、、推宫过穴、炁渡十二重楼的过程,将逐渐使自己成为“经络敏感人”。在炁机发动循环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体内各种难以突破或不舒适之处。达到一定水平后,不管如何练功都将难以克服,此时就必须用药以为突破。用“药洗”突破练功后毛细孔打开的皮肤处,让其渗入皮膜筋骨,以为助力;采内用药方为口服,以排除体内周身等阻碍与排毒;以浸泡渗入筋骨韧带为配方热敷,用以柔化阻抗以贯通穴位血脉。
“摄生+技击+功体+器械+用药”构成中国传统道家功法之完整训练。唯有如此,才能窥探并还原中国传统古法武学之境界。
第五篇 荷尔蒙是内家功法的核心关键
如果只是要达到书写跟沟通的目的,那么不需要学书法,只要拿起圆珠笔,或是打开电脑或手机打字即可。相同的,如果只想要达到技击格斗的目的,那么不需要学太极这种难度很大的内家功法,只要去学散打、格斗、柔道、跆拳道、空手道之类即可,几个月时间就能以让你学以致用。
把内家功法只拿来作为搏斗,实在是暴殄天物,硬生生把一部劳斯莱斯拿来当垃圾车使用。简单讲,就是不识货。如果练了几十年,学了一大堆东西,却仍然小便软弱无力,开叉分支,尿不干净,阴囊下垂,那么不管多能打,对于内家功法而言,通通是瞎忙。
内家功法最重要的修炼核心在于:荷尔蒙。能再造荷尔蒙,才能持续产生生命力。
为什么我要求随我一起练拳的学友们,必须先从靠山功开始练,而且要很认真练呢?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先补充肾水,强化肾气,以便重现他们的荷尔蒙再生能力。不管男女,在正确有效的靠山功训练下,都会呈现出卓越的感应与效果。有人秃头部位长出头发,有人更年期闭经后再度月经,有人刚开始腰酸背痛但过阵子会逐渐复原且越觉饱满,有人解除长久累积的便秘问题,有人的长期失眠会改善许多,有人胃胀气逐渐消解,当然更有人荷尔蒙开始提高,重新焕发生命力。让力不从心之人有法可依,得以快速补充恢复元气,才是内家功法最为重要的核心关键所在。
道家所谓: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就一般只是练拳以养生的人而言,结丹、炸丹、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些,不可能达成,也不需要有此欲望。我们修炼内家武学者,只要能做到当你越来越老,体力开始呈现衰退状态时,还能有方法可以补充元气,以提升荷尔蒙以长葆青春活力就已经很好。
完整的内家训练体系中,必须知道如何再造荷尔蒙,如何利用它来改造身体,返老还童;如何添油续命,长葆青春并延年益寿。你必须先学会如何制造荷尔蒙以便练精化炁,再把这个炁经督脉逆流运行经过脑下垂体,并散布到四肢百骸,以营卫自己,这叫还精补脑。用自己身上的药来治疗自己,道家术语叫采药,所谓人身原来有药医正是如此。
【百日筑基-练精化气-十月怀胎-练气化神-三年哺乳-练神还虚-九年面壁-粉碎虚空】,这就是道家内功心法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程序。不过我自己也没练到这些,只了解前三个阶段,写出来只是供大家参考,并非表示我自己会了。
手提金印倒转纽,一指黄河水逆流,能用坎离颠倒法,直至昆仑顶上游。
道家养生功法练的是内炁,在内炁之前是荷尔蒙。倘若无法借由练功来首先提升荷尔蒙,那么您所期待的任何效果都将微乎其微、事倍功半。
第六篇 少则得 多则惑
昨晚外出时穿了印有心炁门养生学会几个书法字的衣服,忽然有一位大约五六十岁的大哥过来跟我说话。原来他喜欢太极,而且几十年来一共学了11套拳架、6套剑法、6套刀法、2套棍法、4套扇法、一套四正四反推手,还学了五六种不同的导引气功。我惊讶地问他:“为什么需要学这么多种呢?”他笑笑说:“一方面是兴趣,一方面是学了一阵子就觉得不够好,似乎另外一种比较好,所以就换,不知不觉中换了这么多”。
他跟一群同好几年前成立了一个太极拳协会,每天早上六点都在公园相聚练拳,也以这样的方式跟拳种数量进行教授,一年会员费5000元,365天都教,学生想来就,想缺课就缺课。大家一套学会就再教另一套,全部学完大约需要两年,然后就算是高手中的高手。因为每个人都变成会打很多套路,不但手上能打,脚下能走,嘴巴也能谈很多拳理拳法。这样不是太极高手,那是什么?
我问他,每套之间有什么不同呢?他说有些动作好学,有些难学;有些架子高,有些架子低;有些比较刚猛,有些比较柔和。当然还说了很多拳经拳论里面的东西之不同。最后我问一句:“大哥,你觉得太极拳除了比外家拳打得慢之外,有什么其他不同的吗?”他挠挠头说:“如果对外能说出很多不同。但实际上我练这么多年,还真没觉得彼此有什么不同。”这是位可爱坦白又认真的大哥,他不像很多人那样,明明没练出什么东西,但嘴巴却总是讲一堆很玄很高深的内容。
如果只是娱乐,或单纯只想每天活动筋骨运动,这已经是非常好且值得鼓励的行为。但如果是有心钻研武学,那就走了一条很长很远的弯路,而且永远没有到达目的地的可能。用上述心态习练太极拳者,并非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列。
言归正传,大哥之所以会这样上下求索而不得,原因有三:
1.自己没有搞清楚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想追求的是什么。是武术技击?是养生治病?是炁机发动?还是成为套路百科全书?
2.未进入正宗完整的训练体系。这是我一直以来最强调的重点。因为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只好一套学完再换一套,不然后续要干什么。学完套路后,只要再经过学架子、正架子、整架子,就算学会太极拳了。
3.未得遇明师。这跟第二点紧密相关。如果老师所学过程本就如此,那么教学生也自然以如此方式教导。有时太快教完还不行,得自己再创编一套继续教,不然也就没得教了。
太极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各种武术中套路最多的,就是这个原因。大哥他为此付出了三十年的青春岁月,这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
在拥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教学下,一套拳就已足够,一套剑法就必须练一辈子。但你必须经过师父的教导,让你知道如何深入?学拳之前要干什么?拳练到一半该单操什么?拳法学完以后必须再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你知道学这套拳是为了训练什么?
难道打得好看,能把拳打完就叫会了吗?论姿势摆的好看与否,拳架比不过京剧演员;论姿态的细腻度,我们也比不过舞蹈家;论动作的复杂跟难度,绝对赢不了体操选手。如果你是从拳架能不能打得好看的角度出发,那不如去学上述三种。如果要学多,那根本不用去外面学,打开网络视频就一堆。如果以娱乐为出发点,那倒无妨。如果是以钻研武学或养生治病效果为主,就应该花大时间寻找明师与完整的训练体系。
找到这个体系,拜得这位明师,是第一步而且也是最重要一步。然后就是相信他,不要再换,一点一点慢慢学。老师想多教你一些,你也不要,除非你的身体真切感受到之前的训练已经跟身体完全融合。你得非常仔细地反思所学的一点一滴,仔细揣摩,花时间慢慢训练,一个功法接一个功法的扎实突破。
同样是花上几年,他人只是学了很多套路,但你却会成为参天大树。少则得,多则惑,至理名言,但在此之前是明师与完整的训练体系。
第七篇 求松是为了形成弹簧体结构
松、不用力、四两拨千斤已成太极拳之显学。但四两是不是力?仍有四两力叫不叫松?那五两力、六两呢?算不算松?算不算用力?何人确定四两、五两不算用力?谁能决定六两、七两就不够松?既然要不用力,既然要松,那为何还需要四两力?
一切解读太极拳理的巨大错误与矛盾,都源自一个“松”字。
简体字的“松”源自“松”字,实际上两者意义并不相同。现在我们只能把两字当成同一个“松”字来谈。除了松树、松鼠这类具体名词外,现代对“松”的理解围绕在不用力、松弛的领域,比如:放松、手松开、松散、蓬松等。但将这样的理解套用在太极拳理上,会导致松懈、软绵绵,无法对抗强大来力。
强调一下,松字在太极拳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松字同“从”,其意为:依从、随从。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松”字同“从”。
上述的说明是为了进入现在开始的真正主题:弹簧体结构!
对现代人而言,太极拳之松与不用力的全然体现,就在弹簧上面。一根弹簧直挺挺的站立时,它是松的,是不用力的,但并非是松懈的、一碰即倒的。要让弹簧不倒,就得下盘稳固、能接能发。而这下盘要经过操根训练,得到接地之力的根劲。本文先不谈下盘必须稳固的根劲问题,只聚焦在弹簧体一事。
当一根拥有稳固下盘的弹簧挺立于世时,它并未在任何肢节用力,也能全身整体放松,时刻保持着良好状态,不管是在行拳走架、操根单练或发劲接劲。此刻它的状态就是太极习练者所说的:时时要圆撑,处处有掤劲。这圆撑与掤劲的最佳示范就在弹簧身上。它并未用力,它仍然极度放松。它自然生发的圆撑与掤劲,所依靠的是弹簧体结构。运用任何太极功法使人体具备弹簧体结构,并使之极大化,是太极人最重要且必须拥有的训练观念。
练出弹簧体结构,一切的放松与不用力才能有效落地实施。
当弹簧安然地存在时,一旦对其施力压迫,它并不会与之相抗、两两互顶。它会以自身拥有的弹簧体结构,将来力慢慢地吞、接进来,以全身上下的所有结构慢慢消化吸收,即一方面利用弹簧体结构来卸掉对方的来力,一方面利用对方所造之力来逐渐引劲、续劲,以全身结构一点点吞噬掉对方来力。在对方将发未发之际、在对方力有未逮之际,在对方气力已竭之际,再略微涵化,将对方拔根,弹簧体续劲完成,一弹即出,瞬间恢复原来什么也没有的状态。
这整个过程中,弹簧体的任何部位紧密相连、无缝对接。在一进一出之间,丝毫没有任何间隙存在。弹簧的续劲发劲过程毫无间隙,来力自然无法见缝插针。弹簧以静制动,来力自然处处破绽。弹簧体结构完备,自然听劲灵敏。在接点与力点并存、下盘根劲深入于地、弹簧体结构自然能借力使力,以彼之力还施彼身。
所有一切都为了训练出自身的弹簧体结构。
对太极修炼者而言,一旦明白弹簧体结构的重要,一旦知道松与不用力必须以具备弹簧体结构为前提,那么后续的所有训练都将引发天翻地覆的不同。在行拳走架时,从关注下盘的脚底涌泉开始,到全身整体移动和旋转,都必须与自己身体对话:我之所有一切是否从脚底涌泉带动而起?是否上下贯串像根弹簧?是否具备弹簧体结构?
《拳经·拳论》所言之“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段话是结果论,是高手在练出弹簧体结构下的总结。请您再重复看一遍这段拳论的话,脑中想着弹簧的图片,这段话就能更为清楚地理解。总须完整一气,是一切的做动(在此先不谈炁法问题)同步存在,并非前后阶段不同。弹簧不管受力或反弹,一定是全身各个环节同时做动,而非一个部位执行完,再执行另外一个部位。简单地讲,当手掌摸到对方胸前时,就等于是脚底已经踩在胸前。当脚一踩,瞬间就同步到手上、胸前了,这就是秘诀。
当你预备式一下,弹簧体结构已经且必须存在。当你开始起式时,是否只关注手的动作?从现在起,请想想正在抬手做起式的您,是否已经同步在完备弹簧体结构?您是否已经成为弹簧?请在行拳走架的任何过程中,随时审视自己是否保持涌泉接地有根的弹簧体结构。
当在进行双人发劲接劲训练时,你是否把自己想象成一根站立的弹簧,是否未动就已经成为弹簧体结构?当毫无任何来力时,你是否跟弹簧一样处于静默独立,内心丝毫不起波澜?是否放松且不用力但却始终从上到下都维持好弹簧体结构?当对方施加力量时,你是否跟弹簧一样全身上下一起同步接收?还是身体某一部位先启动,等被逼到趋于破势才再启动另一部位?请注意,来力的感受并不需要对方真正对你施加任何力量,因为对方的来力可以经由内敛涵化来引发,然后予以拔根提放。
太极是思想拳,一切的一切皆由观念而来,皆从理念开始再贯彻到动作与身体。以成为弹簧体结构为目标来训练,此时的松将松而不懈不软,此时的不用力将不硬不僵,并能随时发力。这时候的力是弹簧体结构本身的内在弹性所引发,非刻意拙力而为之。能以练出弹簧体结构为前提,你的拳架将从今天开始大有不同,养生效果也将更为明显。
第八篇 推不动属外家 使不上力才是真太极
太极拳的推不动是如何呈现出来的?网络上很多表演推不动的视频与照片,不管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其方式均依寻相同的肢体操作而来:
1.所有表演均毫无例外的都以腰部作为承接对方推力的接触点,或是身体不断往前倾斜并且一直向下蹲,直到对方来力能进入腰部。因为这是最容易接力的高度与位置。
2.后脚必须撑直与地面维持夹角45度以下。因为这力学结构最容易撑住对方来力。
3.对方开始施力。
4.当感应到对方来力后,放松身躯、肩膀、胸口、腰胯、后背,将对方来力逐渐引导到腰胯与整根撑直的后脚。此时两者来力相对,就跟拿着一根木棍斜插入地面时,不管如何用力推都很难推动木棍一样。
5.至此完成推不动或所谓千斤坠的表演跟示范。
6.过程中,如果我方伸直的后腿因为对方来力过大而无法支撑时,原本身体的结构就会逐渐崩掉。那时伸直的后腿就开始逐渐弯曲,让小腿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小。上半身跟腰胯再进行更加前倾的调整,以便再度将对方来力重新引导到后腿支撑。
7.一个人的腿力是自己手力的三到七倍,因此就得以有效顶住对方的来力。
8.但如果对方是超级大力士,其巨大力量已经让你的腿撑不住,导致身体结构败掉,那么就会进入危险状态。
9.此时除了重复上述的来力引导外,更会在对方与我方接触点之处进行变点操作,犹如泥鳅般让对方的力量无法整体顺畅的施加于我身。但这属于走化的部分,严格讲不应该属于推不动或千斤坠使用的技法。
这种示范也是功夫的一种表现。因为操作越顺畅,就越能引导对方之力进入我方伸直支撑的后腿。但明眼人可以发现,这样的方式仍然考验接劲者的体能跟对方力量的大小。简单地说,仍然需要有一定的体力、腿力、腰背力、腹肌力、跟对抗能力。在拥有这类相同技法水平的前提下,体能好的人会比体能差的人更让人推不动,但这并不是宣传所说的内家功夫,仍然属于外家马步与力量对抗的范畴。
年纪大或身体素质不佳者,请尽量不要做这样的训练。但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接地之力并不是这样训练的,更不是以如此方式来展现的。
实际上,“推不动”这三个字,在太极拳学里已经用错。用字错误导致后续从理念到动作,都将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使不上力或使不出力”才是相对正确的大白话。不过纵使是这样的文字解释,也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
正确的太极训练中,非常重视根劲的养成。根越深,听劲越好。根越深,越能让对方使不上力,推不出去,根深者就能轻易将根浅者拔根。这与体能无关,与年龄无关,与健康无关,与性别无关,与力气无关,一切的一切只与根之深浅有关。当对方推你之时,不管对方力量大小,只要你训练出来的根比他深,你的听劲就比他好,就比他松。请记得我曾提过的重点:松同“从 ”,依从、随从。
一旦你的根、听、松比对方好,就能让对方之力无法施行在你身上。当对方猛力过来时,你更深的根就能在第一时间反应,从下往上翘起,拔掉他的根。因此,越用力推你,他反而自己身体会上浮起来。此时他有再大的力量都将因为脚下无根,而无法利用自己身体跟脚底的作用力来推动你。又因为他根本无法完整使力,所以不管你是年老还是弱小,你并不需要抵抗他身上的强大来力。因此也就不会有本文上述9点顶牛相抗的事情发生。简单地讲,对方本身所拥有的力量再大都没用,因为根本无法施行在你身上。他只要用力就会不断上浮,导致力量无法施于你身。
更不给面子的方式是,在维持上述的原则下,当对方准备发力时,必然有间隙存在。此时你略微锁住对方发力的劲道来源,让他身体无法前倾、手臂无法前伸。这时不管对方力量多大,都只能锁在自己身体内,想出力也出不了。这时你身上不会接到对方力量进身,自然也就没有顶牛的事情。
有根,你才能从下往上撬动对方予以拔根。能松,你才能在对方将发未发之际听到其间隙的出现而予以锁住力源。能做到如此,你就不会遭遇对方的任何来力。不管你年老还是瘦弱,就自然能让对方使不上力(推不动),相反你却能因将对方拔根而撼动他。
更重要的是,在此操作下,你不用硬性要求对方必须将两手放于你的腰部附近。不管是放在你的胸前,还是两肩或其他地方都一样。让对手使不上力是重点,这才是太极真正让人推不出去的训练方式。
但说的比唱的好听,要能训练到具备这样的水平,如果没有好的师承将很难学会。哪怕师父将所有一切都教给你,仍然需要经过长久的相喂招与各种操根功法的训练,才能一步步往高水平迈进。但会这些有什么用?对我而言,操根是最佳的养生方式。得以强化五脏六腑,得以根深炁足,得以调控气血运行,得以让我治疗疾病。至于让人推不起来或能把人推起来,只是旁枝末节的附加价值,不足一提。
如果你是空气,那么对方如何两手按着空气而还能使得上力呢?想一想,奥妙就在这里!
第九篇 拳照是武学书籍的巨大陷阱
今天首度走进摄影棚,拍摄本书的拳照。虽然以前经商时经常面对媒体跟摄影机,但摆各种姿势让人长时间拍摄照片却是第一次,非常不自在。但也因为这第一次,才让我发现一个习武几十年都未曾思考过的大问题。
一进摄影棚就马上开始拳架演示的拍摄,但从来不拍摄拳架照片跟视频的我,此时才猛然发现,完全达不到效果。
太极拳的重点在脚底,一切运作在涌泉,行拳强调虚实分清。在松沉圆整的原理原则要领下,要能虚实分清,两脚就必然不可能跨步太大。要能沉入脚底涌泉,膝盖也不可能弯曲过多。也就是说,要达成松沉圆整这四个字的任何一个字,拳架步伐都必然不可能大开大合。但如果不刻意将步伐与姿态做大,那照片拍起来就会很难看。
我坚持按照自己所学,忠实完整的进行拍摄,但发现出来的照片效果非常差。因为不把步伐迈开,膝盖不弯曲,动作不做大,导致拳照拍起来根本不美观,架势不够大气。我紧急跟师兄弟与摄影师讨论,结论是只能将所有动作放大。但这样的决定,就会导致所呈现的一切都不是最真实的功法要求,一切只为了效果而效果。
明明脚步距离只应该打开半步,这样才能经由腰胯跟尾闾的下沉,导入脚底涌泉,但不行!我必须把步伐迈得更开,照片才会明显。
明明沉入脚底只需要膝盖微微弯曲,必须满足穿功夫裤时看不出来膝盖弯曲,这才是对的,但不行!必须蹲得更低,否则架子不好看。
明明手不能抬高超过肩膀,因为超过肩膀炁感就很难贯串到末梢,但不行!不超过肩膀,动作不够大,看起来不漂亮。
明明动作必须含胸,才能降心窝而将炁机导入膻中穴以下,形成清升浊降,但不行!这样从侧面看背部会有点圆,感觉像驼背不好看,所以必须硬是把胸部挺起来,脖子顶得很高,这才能达到拳照挺立的效果。
明明必须垂肘,才不会压制到肩膀,夹脊才能顺势发力,但不行!必须稍微架肘,动作必须再大,这样拳照才能有撑开的感觉
……
我越拍内心越严肃,表情越来越难看。这样做虽是让初学者觉得好看了,从而鼓舞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但却再也不是真实的武学,不再是我想传承的太极完整训练体系之一环。拍到此刻,终于明白很多武学书籍上的拳照是怎么诞生的,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大师私下打拳架的姿态,跟书里面放的拳照大不相同。相信我绝对不会是唯一因此事困扰而被迫必须做出调整与牺牲之人。唯一不同的是,我非常坦白地将此事的纠结公开出来而已。对于本以漂亮美观为主的套路派理应如此,但对于以炁机发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由内而外、运而后动的正宗传统太极拳而言,却不应该是这种行拳走架的方式。
是要为了博取读者赞赏一句“你打的拳架真好看”,还是忠实呈现最真实的太极武学?要不要维持正统武学的标准来拍摄拳照?会不会让不了解详情的初学者嫌弃太难看?在拍摄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挣扎,眉头锁的越来越紧。最终,我还是决定放弃拳照的美观度跟个人虚荣心的考虑,以本该呈现的正统要领完全写实拍摄。
摄影工作结束后,我一直在想,武学书籍中到底有多少如我一般的情况?有多少宝贵武学为了博得后世美名跟满足作者本身的虚荣心,刻意把架子打的特别好看,因而失去它原本该有的样子?这样一代代演变下去,真实的武学会失真多少?还能留下多少?慢慢地,漂亮的拳架成了显学,真实的功法反而成了假货。正统功法与拳架,从来不是以好看为目的而创造。今天是我拍拳照的第一次,但却是武学生涯中极度重要的一次。
曹丕在逼迫汉献帝让位时曾说一句话:尧舜禅让,我今始知!
我在摄影棚拍摄拳照后也想说一句话:拳之美兮,我今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