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喧闹繁华的商业世界:奔波的上下班人群、轰鸣的产品车间、川流不息的货物运转、天文数字的资金流动......这是各个经济主体孜孜以求的赚钱盛景。那么,在这些景象中到底发生了哪些价值变动,现在是一种什么情况,过去一段时间赚钱了吗,现金流情况又如何?这些是人们更为关心的关键内容。
以企业为例。每一天,企业都在为获取收入而提供一系列的产品或者服务。为了有可供销售的东西,企业还要获取各种资源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加工。如果销售收入大于各类费用,那么企业就取得了利润,赚了钱或者创造了价值。除了销售产品和服务,有时候企业也会进行一些投资活动,这些投资活动也会带来收益或亏损。持续的盈利会使企业越来越兴旺,不断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利润目标;持续的亏损则会使其实力日益削减,直至停产,甚至倒闭。这就是一个企业从生到死的全部故事。
上面的文字只是描述了企业故事的主题和内容梗概,却没有讲述具体情节。财务报表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是用财务特有语言讲述故事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故事里,企业的形象和活动就丰满和清晰起来了。
无论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行业、规模如何不同,也不论取得的经营成就有何差异,所有企业都可以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描述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可以把其过去和现状描述清楚,并能一窥未来。
评判一个企业的好坏,所有企业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1)财产状况好吗?即,企业的底子如何;(2)经营盈利吗?即,企业目前赚钱的情况如何;(3)现金流怎么样?即,企业过日子手头是否宽裕。资产负债表提供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它告诉我们企业有多少资产,这些资产的来源是什么。利润表提供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它告诉我们企业的盈利状况。现金流量表则告诉我们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三个问题得到解答后,企业的画像就跃然脑海了。就像段子里的“相亲三问”:学历高低、职业是什么、房产情况?三个问题就把对面相亲对象的关键特征了解清楚了。
财务语言对故事的讲述不只适用于企业。在商业世界中,如果我们关注一个经济主体的经营故事,都可以用财务报表来进行画像。比如,我们想要盘点自己的财务情况,如果用文字表达,可能很大一段都无法描述清楚,更是无法揭示其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关联。而如果用财务报表这种方式讲述,故事的情节很快就清晰可见了。
最早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服务的信用分析。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借贷资本在公司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银行家非常关注贷款人的偿还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偿债能力分析为主的有关内容。
资本市场出现后,非银行债权人和股权投资人增加,公众进入了资本市场。投资者要投资一家企业,自然会关心它的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分析进一步扩大到为各种投资者服务。投资者关注的信息更为广泛,逐步形成盈利能力分析、筹资结构分析和利润分配分析等新的内容,发展出比较完善的外部分析体系。
公司组织发展起来以后,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股东好评和债权人的信任,会注意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逐步形成了财务报表内部分析的内容,使财务报表分析由外部分析扩大到内部分析。内部分析的数据来源更为广泛,既可以使用公开的财务数据,还可以利用预算、成本等内部数据,以便找出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经营管理来改善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充满数字,但它讲述的却是经济活动。我们在阅读财务报表时,不能仅关注数字本身,而要跳出繁杂的数字迷宫,从企业的经营视角去透视财务报表,关注其背后的故事,从而把握经营活动的实质情况,这就是财务分析要做的事情。
财务分析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典型应用,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实践。报表是“现象”,分析是“看本质”。财务分析告诉我们,在看到各种事物呈现的报表时,不要耽于表象,而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底层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事物,进而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就像一位高明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得出了病人的健康报表,在此基础上还要再进行六经八纲辩证,从而把握病情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然后,病因、病理和对症方剂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