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齐桓公佚于使人
齐桓公时,晋国客人到了,负责接待的官吏请问用什么礼仪。桓公说了三遍“告诉仲父管仲去”。优人笑着说:“做君主真容易啊!一声仲父,二声仲父的。”桓公说:“我听说做君主的要寻求人才很费力,使用人时就安逸了。我得到仲父已费力过了,得到仲父之后,为什么不能容易呢?” (出自《难二》)
议论:桓公暗主
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干汤,百里奚自以为虏干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出自《难二》)
韩非子不认同齐桓公“劳于索人,佚于使人”的观点。
首先,韩非子认为“索人”并没有那么劳苦。只要君主自己不闭门拒人,设置好官职、安排好爵禄,有才能的人自然会来。另外一方面,人才寻找施展才能机会的愿望更迫切啊,比如伊尹通过做厨师的方式求见成汤得到任用,百里奚通过做家奴的方式求得秦穆公任用。
其次,韩非子认为君主也不能以安逸的心态用人。必须用要用法度衡量他们,用循名责实来考核他们,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罚。这是君主的底线所在。否则,很容易被大臣蒙蔽、架空,那时自己的危险就来了。
【评】:
韩非子对权势的力量理解很深,君主拥有一国,运用得当不愁人才不来。比如燕昭王处于那么不顺的处境,通过千金买千里马骨、筑黄金台的做法,都招揽了郭隗、乐毅、邹衍、剧辛等大才,在他们帮助下,终于让国家富强起来,并夺回被齐国抢占的领土。
韩非子又对君位需要合理运用权势来巩固的道理理解很深,他认为臣子的忠奸是权势运用的结果,运用得当则制造忠顺之臣,不知道运用或运用不当,则制造奸诈之臣;不依靠权势,只依靠任贤的行为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