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了解?

1.​ 分析客户官网

首先,我们得接受一个客观事实——由于营销意识的薄弱,国内制造企业的官网大多不是很像样。真正做到了设计逻辑清晰合理、内容充实可信的,可称凤毛麟角。更常见的情况是,企业介绍可能空话和官话居多,产品介绍可能技术说明居多,产品列表则常常出于做优化的目的而制造许多无意义重复的内容。因此,在看客户官网的时候,需要多一点点谨慎和分析能力。

一般来说,客户的官网上的有效信息主要来自两个地方:公司简介和产品列表。

公司简介非常重要,其中对公司业务范围的介绍尤为关键。因为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不论老板对官网的制作过问了多少,公司简介一定是每个公司老板会亲自把关的内容,而老板一定是整个公司最清楚自己卖什么的人。公司简介里写的“公司主营……”、“我们的主要产品包括……”、“我们专注于……”之类的内容,可能远比产品列表的可信度还高。

然后,我们开始看产品列表和介绍内容。但这里是烟雾弹密集区,尤其需要小心下面两种情况:

(1)如果是制造工厂,往往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做过的产品放到官网上、当成真正的产品卖;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是做定制的,因此能卖的产品远不止官网上罗列的这些。而且官网上列的这些产品只是以前定制过的例子,可能仅仅符合当时那个买家的定制需求,而不是市场的真正需求。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向客户确认一次:他的产品是不是定制品?是不是客户有特殊要求都能定做?

——确认了是定制品,就只需要再接着问两个问题:

1,​ 谁会买这些产品?

2,​ 客户用什么材料、什么设备做这些产品?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他们真正的“产品”。

举一个实例来分析,可能更好理解:

图2-2 某不锈钢配件公司网站-产品列表

图2-3某不锈钢配件公司网站-企业介绍

这家公司列出的产品列表里,只有“油烟过滤网”、“设备调平脚”、“设备脚轮”、“不锈钢水槽”、“不锈钢地漏”等等,似乎找不到逻辑关系;但查看公司简介,我们可以注意到这句关键的描述——“不锈钢类餐饮行业设备配件”。

此时,我们再向客户确认“谁会买”、“怎么做”这两个问题,得到客户的解答:他们的产品都是定制的,官网上列出来的是相对常见的一些规格;这些产品都是商用厨房设备的配件,主要卖给做商用厨房设备的工厂做配套;这些产品基本都是不锈钢加工的,他们工厂可以完成从切割下料、机加工到表面处理的所有过程。

知道了这些信息,那么他们真正的“产品”就摆在眼前了——为商用厨房设备提供不锈钢预制加工服务。而产品列表上展示的那些,都只是他们做过的例子,或者是他们提供产品的形式,而并不能完全概括或描述他们真正的业务范围。

以上整个分析和推断的过程,应该可以展示清楚这条获得有效信息的路径——谁会买?怎么做?两个答案各自画圆,重叠之处,就是结论。

(2)如果是优化意识较重的公司,就会给一种产品起很多不同的名字,而且每一个名字都单独做一个产品页面来介绍。但问题在于,不管名字和内容做得再多,这些产品原本就是同一个,买家要买的也就是这一个。那么这种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抽丝剥茧,弄清楚他们到底做几款产品。

这种情况同样也举例来说明。比如一个做垃圾打包机的公司,可能他们真正能做的打包机就只有两三款,但这种垃圾打包机可以用于各种物料的打包,比如秸秆、塑料瓶、纸张等等。于是这个公司就把产品列表直接写成秸秆打包机、塑料瓶打包机、纸张打包机。这种完全以应用命名的产品列表是非常典型的优化特征,看到它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您的秸秆打包机只能打包秸秆吗?”,或者“用于秸秆和用于塑料瓶的打包机有什么不同吗?”,答案就会非常清楚了。

又比如一个做视频内窥镜的公司,列表上写着“工业视频内窥镜”、“高清视频内窥镜”、“警用视频内窥镜”、“红外视频内窥镜”,区区四个产品名称涉及了三种分类依据(应用、清晰度、原理),显然会产生交叉和重叠的地方。这时候我们的思考和分析就要稍多一点了:“工业视频内窥镜和警用的有什么区别?工业视频内窥镜不能作警用吗?难道他们还卖不高清的视频内窥镜吗?除了红外线,内窥镜还有其它什么获取图像的方式吗?……”最后通过对方的答案,我们会知道,其实客户只有两款产品,一款是通用的工业视频内窥镜,一款是带红外线夜视功能的警用视频内窥镜,这些内窥镜都是高清的。

当然,这些公司这些做的目的也很能理解。的确,买家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产品本身的名字、产品的应用、产品的特点或者产品的原理,都可能是买家搜索产品的方式。但“把数据面做全”,不应该以“牺牲基本逻辑”为代价。无意义的重复名称,也许会增加买家点击广告的机会,但一定会降低整个广告内容的质量,买家进入页面后其实获取不了多少真正有用的信息,而且也会显得这个公司不专业。

而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抽丝剥茧找到真正的产品,另一方面就是把那些剥下来的东西重新逻辑和归纳,把它们放到它们该出现的位置上。至于如何逻辑和归纳,我们在第五章再继续展开探讨。

2.​ 直接询问客户

显而易见,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了。直接询问那些多年和买家打交道的老板或销售总监,平时买家都问些什么问题、都要些什么资料?这会让你更快地了解买家的痛点、找到营销的方向和重点。

不过,我依然建议你应当在对产品有了基本认知之后,再向客户进一步确认和挖掘那些确实比较有难度、或者比较细节的问题。如果在你对产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问东问西,这首先就意味着其实你并不完全清楚你到底要问什么、要确认什么,这会导致极其低下的沟通效率。

更致命的是,因为客户对于产品的了解远高于你,如果你作为提问者没有清晰的思路,可能两个回合不到就会被完全带跑,而且非常容易让对方失去耐心——和一个外行解释在自己看来简直是1+1=2的问题,是非常消耗精力的。一旦对方失去耐心、开始敷衍你,这个原本最有效的方式就会变得艰难无比。

因此,和客户沟通时一定要体现出你已经为他产品下过的功夫,以及认真好学的积极态度,让客户认可你,而且在跟你沟通的过程中得到“为人师”的自我价值感,对你打开话匣子。如果客户是非常了解产品的行业专家,通过他的答疑解惑,你将打开新世界。

3.​ 网络搜索

确认了客户的产品,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开始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更多信息和原理了。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好处,无论是多么专业的产品,网络上一定有一些行业专家或资深同行会写很多技术资讯文章,能给我们非常多的提示。

如果产品本身比较好懂,可以直接用Google或Bing国际版,通过英文数据来了解产品,可靠性更高。很多国外知名公司的官网几乎是个大宝藏,运气好的话,你能在一个网站里看完关于这个行业的所有重要介绍。但一般来说,最好是一次性找七八家甚至十多家,总结他们产品介绍内容中的共性。多方资讯结合,你才能得到更可靠、更全面的结论。

如果一时间找不到这么业界良心的同行网站,更快捷的方法是直接搜索一些论坛或博客上的科普文章,大多写得清晰流畅又通俗易懂,对我们这种外行非常友好,能让产品前期了解工作事半功倍。比如,当你需要整体性地了解某一类产品,可以直接搜“what is……”,“learn about……”甚至“how to choose……”;如果你对某些产品类型难以区分,可以直接搜“A vs B”或“difference between A and B”,往往能快速得到答案。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些难度更高的、看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产品,还有一条捷径,就是直接搜索视频。尤其是对于那些机械设备类产品,一个工作原理的3D示意视频,或者带局部特写和同步讲解的视频,抵得过十篇科普文章,能让你对这个产品建立一个非常完整且具体的认知。

但如果产品实在太难,你对它几乎毫无概念,那么效率起见,就不要执着于必须看英文资料,可以从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开始,先对这个产品和这个行业建立基本的认知,心里有方向了再去有针对性地查英文资料。值得一提的是,知乎上偶尔能碰到一些深入浅出的优质科普,比百度百科要好读很多,碰到瓶颈时可以试试运气。

总的来说,要初步了解产品,基本的方法和步骤很简单——先分析客户的官网,然后带着你在官网里看到的问题去向客户确认;同时,不断根据你新获得的产品信息,在互联网上搜索更多相关知识。

难点可能在于,怎样问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用有限的信息做出有效的推测,并不断修正学习产品的方向。经验积累可能的确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依然是,心中永远装着第二章的几个问题,或者更多的问题:他做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谁会用他的产品,谁会直接买他的产品,怎么买?……

不要因困惑而气馁,只要始终用这些关键问题作为你探索和挖掘的指引,每多了解一个信息点都会是有效的收获。直到某一刻终于得到最后的启示,再回头一看,就是一片开阔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