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的七项修炼

不与世界争,不易;不与自己争,更不易。唯有不争,即彻底放下争夺之心,才能没有过错与怨怼。为了说明“不争”,实现“无尤”,老子列举了七条注意事项:

居善地:无论居住还是暂时停留,都要善于选择合适的地点,出门在外,住店驻足,更是要远离是非之地。论建城、建房,中国有堪舆学、风水学;论择邻而居,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区房;论江湖行走打尖住店,十字坡有黑店,游园有艳遇。

心善渊:老子的生活观是强调安居美俗,所以住的问题解决后,就谈到人心。心善渊这三个字真像渊这个字的取义一样深邃幽静,只有在山中深潭边流连的人,才会用深潭来要求人心:空阔、清澈、幽深、包容、无物不有。大泽深潭,龙蛇居焉,平静的深潭里有飞腾在天、游走在地的龙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深渊里有锦鲤,有财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好朋友就像一潭深水,情深意长。

予善天:道、玄德、上善,都是给予,而不是索取。这种给予就像“天”一样自然,而不是利益交换,也不是交易,而是没有索取、不求回报、不想显示在施恩、也不希望记恩、报恩的给予,是所谓“予善天”,即佛家所说的“不住相布施”。

言善信:说出去的话要讲话算话,信守承诺。要做到言善信,其实不在于说到做到,而在于言不出位,也就是首先得养成不做过头承诺的习惯,即避免巧言令色。而要做到不夸不饰,不讲过头话,根子还是“心无所欲,心无所求”。当你不想索取、获取的时候,自然就不需要巧言令色、不伎不求,所谓意到平时品自高,就是这个意思。

政善治:政即管理众人之事,治就是井井有条,有序不乱,这是政治之名的由来。春秋之世,礼崩乐坏,孔子认为要恢复礼乐,即回到周公之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守其分,为政以德,待民以仁,就是治。老子却认为,礼乐之制是劳民伤财,更是五音令人耳聋这一类的乱为。

天下要恢复秩序,必须回到小国寡民(小邦寡民。使什佰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德篇第30章),大国小国相安无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德篇第24章)。老子的治政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德交归焉(德篇第23章)。

事善能:干事就是要有能力解决难题,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才叫“事善能”,可见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消极懒惰,而是要有能力“无为而无不治”,有能力“柔弱胜刚强”,这才叫“能”。所谓能事,举大而言就是三项: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德篇第20章)。

动善时:行动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有人据此认为老子的“七善”是兵法,这没有必要。择机而动,不是战争才需要这样,人的所有有意义的行动,都应该择时而动,这是《周易》的基本原理,既不是老子的发明,也不是孔子的专利(孔子“时之圣”的称号,加给一个终生不识时务、郁郁不得志的人,真是一个讽刺)。

老子的上善七法,虽然没有《大学》的修齐治平的逻辑顺序,却包含了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养。史蒂芬·柯维有一本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们可以将老子的“七善”称之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七个能力》,居家职场,都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