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大家知道,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独步世界的悠久灿烂历史,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也是如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我自己的想法是,在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史的基础上,厘清“宗教”、“信仰”、“神”几个关键概念在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意义,揭示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不同于其他宗教(主要是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特点,同时,希望在这种不同之中见到宗教文化的共性,比如宗教精神的培育、诚信关系的建立等。

本来,大学教材需要将知识性和理论性、普及性和学术性结合起来,在讲授时,既有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又有结论的概括和总结。本教材也努力做到这一点。此外,这本教材比较重视理论和问题,我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二十世纪以来,在古今、中西之争中,传统优秀文化,我们忘记了,丢掉了许多,西方真正优秀的文化,我们又没有学到多少,即使学习、引进来一部分,有些似乎也南橘北枳。现实的“中国文化”,几乎可谓是亦中亦西、不中不西、假中假西的文化物。在许多领域,《鬼谷子》、《厚黑学》、法术势,甚嚣尘上,肆无忌惮。甚至文化人本身,也严重缺乏真正的人文精神。人与禽兽的界限,在许多国人眼里,不是越来越清晰,而是越来越模糊了。文化古国、礼仪之邦等美名,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这种状况,给我刺激很大、很深。我每念及此,便如王阳明所说,“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有以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719坦率地说,在吸收中、西优秀文化成果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待做。

从学术研究看,国内进行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特别是整体的宗教史研究、各个宗教史的专门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整体角度研究古代中国宗教思想史,也许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同时,我个人也偏好理论,一见到问题,就特别兴奋。我喜欢在讲课中提出问题,也喜欢听众或读者朋友给我提问题。于是,理论多于知识,问题多于结论,有较强的学术问题意识,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

比如,关于信仰的产生和发展问题,关于人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涉及宗教哲学的因素多。我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能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同仁展开进一步探讨和论述,对中国传统宗教思想的现代化建设,对中国宗教哲学的建设,无疑有促进作用。再如,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古代中国宗教思想的特点,我主要以西方基督宗教为参照进行归纳,肯定不全面。在全面研究中国宗教思想史的基础上,在中外宗教思想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更全面、深刻的结论,更清楚、准确地揭示中国宗教文化的特点,无疑是我所期盼的。又比如,关于古代中国何以没有产生欧洲基督宗教那样的神学这个问题,我初步的想法是,和古代中国何以没有像欧洲一样出现近代实验科学这个问题,可以放在西方文化整体或系统中,将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离开其中一个问题,对另一个问题进行单独讨论,当然也可以得出结论,但这样的结论,从认识整个西方文化史实,理解西方文化特质和关系,感受和体会西方文化精神看,恐怕是不够的。又比如,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必要性、中国文化宗教化的限度这两个问题,基本上只是提出来,还没有来得及从学理上给予可靠的解决。对这一类问题,我自己在学习、研究中,也有一些思考,但不一定成熟,有一些分析、解决,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了。于是,我将它们提供给读者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思考,共同解决。

也许会有读者忍不住要问:“那我现在应该信仰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脚踏实地,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谦虚地、老老实实地、不带任何成见地虚心学习,多看人家的长处,“乐道人之善”,“以仁爱人”,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以义正己”,毫无条件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认真生活,不断反思,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求证自己的信仰。你求证到什么信仰,那就是你自己的真正信仰。别人所说,即使说得天花乱坠,那最多也只是他的所信,与你无关。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720在“信”的问题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依靠自己亲自去探索、追求。个人信仰或信念问题的解决是如此,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何尝不是如此呢!

到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化已经步入与世界文化频繁、广泛而深入交流的快车道,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观念的变化,信仰或信念的调整甚至重构,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宗教文化研究,有星火燎原之势。由于宗教文化和人生信仰或信念紧密相连,在文化转型时期学习和研究中国宗教文化,就有特别的现实意义。本书如能添柴助火,便尽到了作者绵薄之力。

书稿整理完成后,特请吴宝传、黄勇二君校对。二君好学深思,认真负责,在材料引用和观点表述方面,提出了有益的改进意见,特此致谢。当然,书中还存在的错误,则由本人负责。

张茂泽 谨识

2006年元宵节完成初稿

2007年3月28日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