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照鉴功能

周敦颐先生提出了“一为要”,接着他又是如何解说的呢?“一者,无欲也”,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可以理解为“一,就是无欲”。一,本身就无欲,无欲就是一。你真正体验到一,就能无欲则刚了。还有一种解释,要达到一,就要通过“无欲”这种方式,要在消减自己的贪欲上下功夫,让自己的贪欲越来越轻,最后达到无欲的状态。所以这句“一者,无欲也。”既可以是对“一”的定义,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总之,所有修行的方法都要从“无欲”下手。

在佛家眼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称之为欲界。我们人之所以有喜怒哀乐,之所以有烦恼痛苦,处在这个五浊恶世轮转不休,都是因为贪欲产生的,所以这个世界称之为欲界。要摆脱欲界的束缚,那就要通过修行,达到无欲的境界,要归一。

那么,“无欲”的境界是什么呢?“无欲则静虚动直”。这里我们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动静”来理解。这里说静是虚的,动是直的,前面有讲“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我们的精神,就是要达到这种状态。我们要细心体会“静虚”的感觉,也要细心体会“动直”的感觉。只有无欲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心里没有那些烦恼的事情来左右你,没有那些卖儿卖女的事情往你的脑袋里面钻,才能达到虚宁的境界。这是静虚的状态。那么动呢?动则直,以直心而动,直心是道场。

刚才课间的时候,我还和大家讨论了这个“直”的问题。实际上这个“直”,大家要找到前一节课讲三德时的“刚克”和“柔克”的感觉。比如说位在乾,那么就用刚克,这是一种至正至大的直;如果位在坤,那么就要用柔克,这也是一种直,一种至柔至顺、厚德载物的直。不管是“刚克”还是“柔克”,都是一个直心,直心就是道场啊!

“静虚则明,明则通。”静虚则明是个什么感觉呢?有些人参禅打坐,坐到了一定的状态,念头不生了,这个时候感觉到眼前发光了,犹如太阳一样亮灿灿的,以为这就是明。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明,而是无明!因为这还是在著相,是有相的东西。真正的明,是不在乎光明,也不在乎黑暗。如果是有相的明,就会有无明在其中,有了白天就会有夜晚,有光的时候你明了,难道黑了没有光的时候,你就没有明了吗?实际上还是有明。为什么?有光的时候我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光的时候,我还是能看得清清楚楚嘛,不然,我怎么知道周围是一片黑暗呢?

以前有一位禅人问:“大悲千眼,哪个是正眼?”云岩禅师就说:“如人夜里摸枕子。”正眼,可不是指肉眼,就是这里的“静虚则明”嘛,有了正眼,就能够一切清楚明了。云岩禅师说,就如同晚上睡觉,摸摸自己的枕头。我们心性的“明”是个什么东西?尽管在半夜里一点光绕都没有,可是你手摸着枕头,心里清清楚楚嘛!这个就是明。你的心性无所不在、无所不达,这就是“虚静则明”。

我们所感受到的万事万物,都是通过心性所反映出来的。我们的心就像镜子一样,而且不是平面的,是个球面的,宇宙万物都在这个球面镜子上显现出来。镜子的这种照鉴的功能,就是“明”。

有些人打坐,啊呀看到光了,啊呀见到佛了,就以为自己了不起,明心见性了。其实,只要你一执著,那就完蛋了。《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你不执著,见就见了,没什么大不了。见到光了,不理它;佛来了,要来来他的,不理他;鬼来了,要来来它的,也不去理会。我们要树立这种信念,这种正念一立起,那么你参禅打坐的时候,那些怪东西自然就会远离你了。如果你没有这种正念,没有真正对“明”的认识,那么你参禅打坐就会很危险!

所以,我们要细细体会这个“静虚则明”。只有在一念不生的时候,不管外界有任何细微的变化,我们都可以随时地捕捉到它。反之,如果执著于某个念头,那么外面有任何事情的发生,你都没有感觉,因为你的注意力都在这某个念头上了。只有保持这种活泼泼的虚明状态,你才能够感应外面任何的风吹草动,哪怕是在再细微的变化,也都会丝毫不差地在你面前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