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解决之术:员工定薪三步法

给员工定薪是解决薪酬体系落地的关键。下面通过一个全景案例介绍整个方法体系,R企业员工定薪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6-1所示:

图6-1 R企业员工定薪设计的基本流程

步骤一:划分员工类别

根据该企业业务情况,人员类别划分为五类:经营类(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职能类(职能管理人员)、销售类(销售人员)、技术类(工程技术人员)、操作类(生产工人)。具体划分如图6-2所示:

图6-2 R企业人员类别的划分

根据上述划分结果,可以将人员进行分类。各类人员的定义如下:

(1)经营类:决定企业或部门的经营和管理大计,对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管理绩效负责,包括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2)职能类:为企业各类管理活动提供方案,并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负责,同时承担执行方案的事务性工作,对方案的执行结果负主要责任。

(3)销售类:负责完成企业产品的市场开拓与销售工作,制定解决方案,对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负责,并对方案执行结果主要负责。

(4)技术类:为企业技术活动提供技术方案,并对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负责;同时承担具体执行方案的事务性工作,对方案的执行结果负具体责任。

(5)操作类:负责企业生产活动的具体执行工作,并对执行结果负主要责任。

步骤二:确定定薪原则与模式

针对不同类别的人员,确定薪酬套入的原则和模式如表6-5所示:

表6-5 R企业薪酬套入的原则和模式

人员类别

套入模式

套入原则

经营类

以岗位为基础

按照岗位等级套入

职能类

以“岗位+能力”为基础

严格按照岗位和任职资格标准要求套入

技术类

以“能力”为基础

严格按照任职资格标准要求套入

操作类

以“岗位+能力”为基础

确定平均增资额,就近套入

1.经营类人员

根据员工的岗位确定薪等,根据所在部门的重要程度,确定薪级,同时考虑各部门管理岗位之间的平衡性。

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情况,将管理岗位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能部门的管理岗位,一类是生产单位的管理岗位。两类岗位分别按照部门的重要性和单位规模进行划分,具体划分如表6-6所示:

表6-6经营类管理岗位的划分

职能管理部门领导岗位

生产单位领导岗位

一般性职能部门

其他部门

小规模生产单位

80人以下生产车间

重要职能部门

生产、技术、质量

中等规模生产单位

81~300人生产车间

大规模生产单位

300人以上生产车间

根据表6-5所列原则确定各级别领导干部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如表6-7所示:

表6-7经营类管理岗位的工资标准

级别

薪酬

单位

处级

副处级

科级

副科级

薪等

薪级

岗位工资(元)

薪等

薪级

岗位工资(元)

薪等

薪级

岗位工资(元)

薪等

薪级

岗位工资(元)

一般性职能部门

12

3

3240

11

3

2800

9

2

2100

8

5

1800

重点职能部门

12

5

3500

11

5

3000

9

4

2300

8

7

2000

小规模生产单位

12

3

3240

11

3

2800

9

2

2100

8

5

1800

中等规模生产单位

12

5

3500

11

5

3000

9

4

2300

8

7

2000

大规模生产单位

12

7

3760

11

7

3200

9

6

2500

8

9

2200

2.职能类人员

职能类人员定薪模式为“岗位+能力”。

首先,根据职能管理人员的职级对应表,确定员工的起始岗位等级,具体如表6-8所示:

表6-8职能类管理人员的起始岗位等级

岗位类别

岗位层级

起始岗位等级

1

2

3

4

5

……

14

15

人力资源

公司级

档案管理员

薪酬管理员

绩效管理员

招聘管理员

事业部级

人事管理员

财务管理

公司级

出纳

会计

财务管理员

事业部级

出纳

会计

技术管理

公司级

综合管理员

情报分析员

翻译

科技分析员

事业部级

综合管理员

……

其次,根据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确定需要调整的薪等和薪级,任职资格标准只需符合一项即可,具体如表6-9所示:

表6-9职能类管理人员调整后的薪等和薪级

任职等级

薪等

薪级

任职资格标准(门槛标准)

三级职员

起始薪等

1

(1)大专学历

(2)专业工龄满5年

起始薪等

2

(1)大专学历,专业工龄满2年

(2)本科学历

(3)专业工龄满8年

起始薪等

3

(1)本科学历,专业工龄满3年

(2)大专学历,专业工龄满5年

(3)专业工龄满12年

二级职员

起始薪等

4

(1)本科学历,专业工龄满5年,取得助师资格

(2)大专学历,专业工龄满8年,取得助师资格

(3)专业工龄满15年

起始薪等

5

(1)本科学历,专业工龄满8年,取得助师资格

(2)大专学历,专业工龄满5年,取得中级师资格

一级职员

起始薪等+1

1

(1)本科学历,取得中级师资格

(2)硕士学历

(3)大专学历,专业工龄满10年,取得中级师资格

起始薪等+1

2

(1)本科学历,取得中级师资格,专业工龄满10年

(2)硕士学历,取得中级师资格,专业工龄满5年

高级职员

起始薪等+1

3

(1)本科学历,取得高级师资格

(2)硕士学历,取得中级师资格,专业工龄满8年

起始薪等+1

4

(1)硕士学历,取得高级师资格,专业工龄满3年

(2)博士学历

起始薪等+1

5

(1)硕士学历,取得高级师资格,专业工龄满5年

(2)博士学历,取得高级师资格,专业工龄满3年

资深职员

起始薪等+2

1

(1)硕士学历,取得高级师资格,专业工龄满10年

(2)博士学历,取得高级师资格,专业工龄满8年

起始薪等+2

2

(1)博士学历,取得高级师资格,专业工龄满10年

例如,某薪酬管理员,起始薪等为5等,其个人条件为本科学历,已经从事专业工作9年,并且已经取得中级师资格。按照上述任职资格条件,可以达到一级职员的任职等级,确定薪等-薪级为6-1。

表6-9中所列举的是最低门槛标准,企业还需要根据其他能力认证条件进行认证。在初期套入时,一级职员(含)以下任职等级的人员直接套入,高级职员及资深职员需经企业薪酬管理委员会认定后方可套入。

最后,根据薪酬标准表进行套入。

3.技术类人员

技术类人员的套入模式为以“能力”为基础。

首先,根据人员的任职条件确定员工的任职等级,如表6-10所示:

表6-10技术类人员的任职等级

任职等级

薪等

薪级

任职资格标准(门槛标准)

初级员工

3

2

(1)大专学历

(2)相关专业毕业

(3)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

(1)大专学历

(2)相关专业毕业

三级员工

4

2

(1)大专学历

(2)相关专业毕业

(3)从事专业工作满5年

(4)取得专业初级资格证

(1)本科学历

(2)相关专业毕业

(3)从事专业工作满3年

(4)取得专业初级资格证

二级员工

6

2

(1)大专学历

(2)取得专业初级资格证

(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3个以上重要开发项目

(1)本科学历

(2)取得专业初级资格证

(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2个以上重要开发项目

(1)硕士学历

(2)取得专业中级资格证

一级员工

7

2

(1)大专学历

(2)取得中级资格证

(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3个以上重大开发项目

(4)至少负责过1个以上重要开发项目

(1)本科学历

(2)取得中级资格证

(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2个以上重大开发项目

(4)至少负责过1个以上重要开发项目

(1)硕士学历

(2)取得中级资格证

(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1个以上重大开发项目

(4)至少负责过1个以上重要开发项目

高级员工

9

2

(1)取得中级资格证

(2)负责过3个以上重大开发项目

(3)专业工作经验满10年

资深员工

11

2

(1)取得高级资格证

(2)负责过5个以上重大开发项目

(3)专业工作经验满15年

表6-10所列举的为最低门槛标准。针对一级员工(含)以下者直接套入,高级员工和资深员工需经企业薪酬管理委员会认定后方可套入。

其次,根据薪酬标准表进行套入。

4.操作类人员

操作类人员套入模式为“岗位+能力”。

首先,根据操作类职级对应表,确定各岗位薪等,如表6-11所示:

表6-11操作类人员的岗位薪等

薪等

岗位

1

清洁工,后勤服务工,执勤工,……

2

通讯工,资料管理工,车间助理工,……

3

调度工,监督员,绿化工,……

4

化学试验工,水处理工,……

5

管道工,配电电工,……

6

装配工,焊工,机修钳工,……

7

车工,镗铣工,气焊工,……

……

……

其次,根据技能等级鉴定,确定员工的技能等级。该企业操作类员工技能等级划分为5个级别: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最后,确定平均增资原则,如表6-12所示:

表6-12操作类人员的平均增资原则

技能等级

岗位工资平均增资额(元)

初级工

50

中级工

100

高级工

300

技师

400

高级技师

500

例如,某员工所在岗位为车工,当前岗位工资水平为800元,技能等级鉴定结果为高级工。按照表6-12所列的增资原则,他调整后的岗位工资应当为1100元。按照此标准在薪酬标准表第7薪等中,找到不小于1100元的最小值,就近套入。

步骤三:定薪结果分析

1.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

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薪酬测算完成之后,薪酬变动情况是否为企业和各单位所接受。

(1)企业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

在薪酬测算完成之后,企业必须考虑在新的薪酬方案下,企业整体增资额、增资比率是多少。从总体上来看,薪酬总额增长率要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 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期。

​ 国家相关政策的约束。

例如,R企业预期下一年度要实现经营收入增长13%,实现利润增长15%。在此预期下,薪酬总额增长率应控制在10%以内,这是评估员工薪酬测算结果的重要指标,具体如表6-13所示:

表6-13 R企业员工薪酬测算结果

测算前(元)

测算后(元)

增长额(元)

增长率(%)

年度薪酬总额

11362738

12351296

988558

8.7%

月度人平工资

1496

1626

130

8.7%

(2)单位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

单位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主要针对以下两种情况:

​ 企业中存在利润中心,各利润中心的经济效益不同。

​ 企业中各部门之间原有的薪酬水平不平衡。

各单位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的目的,是要把握在薪酬测算完成之后,薪酬能否体现出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原有薪酬不平衡的问题。

R企业各单位薪酬测算后的结果如表6-14所示:

表6-14 R企业各单位薪酬测算结果

单位名称

单位性质

测算前

测算后

增长率

(%)

年总额

(元)

人平工资(元)

年总额

(元)

人平工资(元)

HR部

职能部门

191376

1329

216288

1502

13%

财务部

职能部门

158004

1463

166644

1543

5%

规划发展部

职能部门

253980

1411

276840

1538

9%

工会

职能部门

79488

1104

106920

1485

35%

……

……

……

……

……

……

……

事业部A

利润中心

2384424

1577

2517480

1665

6%

事业部B

利润中心

4503708

1683

4642860

1735

3%

……

……

……

……

……

……

……

在原有的薪酬状况下,工会、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的薪酬水平较低。通过薪酬测算,工会的薪酬总额增长率最大,达到35%,人力资源部为13%。从人均工资水平来看,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规划发展部等部门大体相当,工会略低。

在若干个事业部中,B事业部的经济效益最好,人平工资水平相应最高,A事业部近年来由于效益增长状况明显,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从总额增长率上来看,A事业部增长率相对较高。

测算结果表明,新的薪酬分配方案比较适合于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能够较好的体现各部门的相对重要程度,各利润中心薪酬总额增长率也能为企业和各单位所接受,测算结果比较理想。

2.平衡性分析

平衡性分析的目的,是分析测算后各类人员薪酬变动状况,以及薪酬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否能够体现企业的人才倾向,并分析各类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否具有外部竞争力。平衡性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外部市场水平和企业人才倾向。

R企业薪酬测算后各类岗位的薪酬水平,具体如图6-15所示:

图6-15 R企业薪酬测算后各类岗位的薪酬水平

通过平衡性分析,职能类管理人员薪酬水平最高可以超过副科级领导人员的工资,但略低于科级领导;技术类人员薪酬水平最高可以达到副处级领导干部的水平,操作类人员中的高级技师基本上与技术类高级员工的收入水平相当,超过科级领导干部。管理类和技术类起始薪酬水平大体相当,高于操作类人员。R企业各类人才层次分布合理。

从整个测算结果来看,薪酬水平基本符合R企业“向核心人才倾斜”的理念,即“向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倾斜,向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倾斜”,并且与当地的薪酬市场水平比较,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而,R企业对总体测算结果比较满意。

员工定薪的实施过程

员工定薪的实施过程具体如图6-4所示,所需表格见附表1、附表2、附表3。

图6-4员工定薪的实施过程

附表1人员信息表

编号

人员姓名

所属单位

所属部门

岗位名称

岗位类别

现有工资

年龄

司龄

最高学历

最高职称

最高职称获取年数

备注

1

2

制表日期:

附表2人员测算原则与模式对应表

编号

人员姓名

所属单位

所属部门

岗位名称

岗位类别

现有工资

测算原则

测算模式

岗位等级

任职等级

薪等

薪级

测算工资

1

2

制表日期:

附表3测算结果验证表

总额测算结果验证表

测算前

测算后

增长率

期望增长率

能否承受

总额

人均工资

总额

人均工资

各单位测算结果验证

编号

单位名称

定员人数

测算前

测算后

增长率

期望增长率

是否能承受

总额

人均工资

总额

人均工资

1

2

各类人员验证结果

编号

岗位类别

岗位名称

岗位等级

任职等级

现有人均工资

测算后的人均工资

人均工资增长率

人均工资排名

备注

1

2

制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