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华为基本法及其他企业的类似内容中提炼出一个模型,该模型的底层是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隐藏的基础,可将其理解为基本法的底座。往上一层是理念,这里的理念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展开的。
例如华为有关经营管理的诸多看法就属于这个层面。理念之上是政策,我将政策分为两层: l 原政策(顶层政策):这是最顶级的政策,涉及企业对客户、竞争、员工、合作伙伴以及自身成长的基本看法。这是任何企业,无论处于哪个行业,都需要面对和明确的最基本政策。 l 领域性的基本政策:在原政策之下,华为基本法中更多的内容属于这一层。像研发领域、生产领域、销售领域、项目管理领域以及风险内控等方面的政策,都属于领域性的基本政策。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经营哲学具有双重用途:一方面它是顶层政策的来源,另一方面它也是企业文化的基座部分。
这也印证了企业各个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叉和重叠关系。比如华为 “不让雷锋吃亏” 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文化理念,也能归到战略范畴,同时还能视为激励政策,充分体现了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 我提出的诊断框架有一个特别之处:即便企业没有正式、规范化的战略规划,也能进行诊断。因为我认为,任何企业,哪怕是一个小卖部的老板,在经营过程中都会对经营哲学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只是可能没有形成书面化的内容。 从诊断角度来看,企业的行为能够反映出其背后的经营哲学。即便找不到企业明确阐述对客户、员工、供应商等看法的资料,也可以从其实际行为中倒推出这些理念和态度。我建议企业在有精力和条件的情况下,对自身的战略系统进行整理,让决策团队和领导团队有机会更理性地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从而确定更合理的行动方向,避免仅依靠本能和经验做事。毕竟企业要做大做强,单纯依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在战略系统诊断中,经营哲学部分可抽象出适用于各类企业的框架,其中企业的根本世界观包含四个关键条目,每个企业都面临这些问题,只是提炼程度不同。这四个条目及相关案例、政策推演如下: 这涉及商业的本质价值与意义,属于哲学层面的思考。不同企业对商业价值的理解差异显著: 华为:认为价值源泉是客户需求与人类劳动,尤其强调奋斗者的高强度创造性劳动,将技术、资本和管理视为实现价值的工具。只有通过奋斗者的劳动,将这些工具对准客户需求,才能真正兑现商业价值。 虚拟案例企业(快赢科技):秉持机会主义商业观,认为价值源于信息差和时间差。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以更低成本模仿热门产品,通过信息不对称快速销售,赚取机会窗口期的超额利润。 每个企业都渴望基业长青,而决定企业长寿的关键因素并无标准答案,不同企业有不同认知: 华为: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提出 “熵增” 概念,认为企业未来最大的敌人是内部的懈怠、官僚化和僵化。因此,企业基业长青的唯一办法是不断创造
“熵减” 机制,保持组织的活力与创新能力。 部分传统企业:可能将核心技术视为生存的关键,认为拥有独特的技术就能在市场中立足;也有企业看重品牌影响力,认为强大的品牌能带来持续的客户忠诚度和市场份额;还有企业强调管理能力,认为高效的管理体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 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策略: 华为、胖东来:不认同 “黑暗森林” 法则,认为商业世界可以合作共赢。华为在章程上明确表示商业世界并非你死我活的丛林,而是可以形成和谐共处的生态链,但同时也强调企业自身必须足够强大才能立足。胖东来在经营中践行诚信与共赢,赢得了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部分机会主义企业:将商业世界视为混乱无序的狩猎场,充满待收割的 “韭菜”(消费者)和待利用的资源。这类企业认为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规则是用来被聪明人利用的,如抖音上一些头部直播企业,通过抓住客户情绪价值实现快速变现。 创始人的经历、观念对企业经营哲学影响深远,从诊断角度需重点关注: 华为(任正非):任正非的军人经历和对《毛选》的研究,在华为管理理念中留下深刻印记。如
“拼刺刀”“打山头”“呼唤炮火” 等军事术语的运用,体现了其强调执行力、团队协作和快速响应的管理风格。 亚马逊(贝佐斯):贝佐斯的创新思维和对客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塑造了亚马逊“以客户为中心”
的经营哲学。其 “Day 1” 的生存观,即企业永远要像第一天那样充满活力和危机感,成为亚马逊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支撑。 以华为基本法为例,其政策分为两层: l 顶层政策(原政策):涉及对客户、员工、竞争、合作伙伴和自身成长的基本看法,是企业最核心的政策导向。 对客户的看法:客户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华为 “以客户为中心” 并非停留在口号,而是贯穿于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如建设坂田基地时,考虑到客户观感,认为基地建设费用应由销售部门承担,因为这有助于提升客户对企业的信任;铁三角模式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呼唤炮火”。 对员工的看法:华为将员工分为普通劳动者和奋斗者,对奋斗者有专门协议和激励措施,体现“与奋斗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理念。 l 领域性基本政策:在顶层政策之下,涉及研发、生产、销售、项目管理、风险内控等各个领域的具体政策。如研发领域的创新政策、生产领域的质量控制政策等。 华为在 IBM 的 BLM 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上下各添加了
“领导力” 和 “价值观” 横条。经营哲学中的理念和政策是 BLM 模型的输入,影响着战略规划的各个环节。例如,企业对客户的看法会影响市场洞察和业务设计,对竞争的看法会影响创新焦点和战略意图的制定。 优质企业:如某公司提出 “绝不因短期利益出卖客户的长期信任”,将客户长期信任视为企业重要资产;另一家公司强调“公司发展方向必须由客户最前沿的需求来牵引”,体现对客户需求的高度重视。 机会主义企业:部分企业的客户观聚焦于抓住客户情绪价值实现快速买单,如抖音上一些头部直播企业,通过夸大宣传、制造稀缺感等方式,在短期内将爆款产品声量炒到最高,追求单次转化率和获客成本的优化,而不重视复购率。 在企业顶层政策中,领导层对员工、合作伙伴、竞争及创新增长的看法,构成经营哲学重要部分,深刻影响企业管理决策。 企业做大后,老板对员工的认知受归因效应影响差异极大。 部分老板将企业成功归功自身,视员工为执行基础工作的 “厨房伙计”,认为支付工资即可,这类企业难推行期权、利润分享等激励机制。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创业时未追求绝对控股,通过股权分配与奋斗者共享成果;胖东来给予员工高薪酬福利。 可见,老板对员工的看法是薪酬体系的上限,决定激励机制的想象空间。 不同企业对供应商态度不同,决定合作模式。如苹果注重与伙伴共享平台成果;丰田、日产、本田等与供应商形成利益共同体。部分业绩出色的企业,在合作中的做法可能不符大众赞誉,但这也是企业在商业利益层面的选择。 企业对竞争目的认知不同,策略也不同。有的企业以消灭对手为目标,采用价格战等方式;有的将竞争视为超越自我的动力;还有企业通过创新定义新赛道。 企业对创新和增长的态度,决定其在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与行动。 在诊断企业经营哲学时,即便企业无书面战略规划,也可通过访谈、分析资料,从企业实际行为和决策倒推其经营哲学,如观察薪酬福利政策、分析合作模式、研究竞争策略、考察创新投入成果等。 从企业行为能推出真实战略,这是很好的分析框架,可用于分析所在公司或客户企业,甚至帮其制作类似华为基本法的文档。 华为基本法的分解:模仿华为基本法看似工程庞大,实则可分解为理念层和政策层,存在影射关系,从顶层的 5 - 6 个维度到研发、HR、项目管理等领域性政策,相对容易操作,如此便不必将其视为标准模板或神秘事物。 企业现状与诊断总结:很多企业从行为表现提炼出的东西与挂在墙上的内容相反,这体现了自洽性、真实性和适应性的诊断要点。 之前讲过一次关于企业文化的直播。研究实际文化而非书面章程,认为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基于现实。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关键要素: l 自洽性:企业文件如基本法的条目间不能冲突。但中国企业常抄袭不同企业内容,可能导致条款矛盾,例如 “客户第一” 与 “不惜一切降低成本”
就可能存在冲突。 l 真实性:企业制定的经营哲学等文本要对经营管理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束之高阁、形同虚设。 l 适应性: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的政策和理念需要适时审视、调整优化,就像华为基本法会定期更新以保持适应性。 华为根本世界观:华为认为价值源泉是客户需求与人类劳动,尤其强调奋斗者高强度创造性劳动,视技术、资本和管理为工具,需通过奋斗者劳动对准客户需求兑现商业价值。 华为生存观:以任老板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为显著体现,认为华为未来最大敌人是内部懈怠、官僚化和僵化,基业长青的唯一办法是不断创造熵减机制。 华为对世界的看法:章程上认为世界不是黑暗森林,可合作共赢,但本质上需自身足够强大才能立足。 创始人经历影响:任老板有部队经历,曾为团级干部,复员后因难找工作创办华为,其军人经历和对毛选的深入理解在企业中有体现,如讲话中常用军事领域比喻(拼刺刀、打山头、呼唤炮火等),这是创始人自身印记的痕迹。 华为顶层政策 - 以客户为中心:正式描述为 “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其以客户为中心贯穿管理各层面,并非仅停留在销售、客服等与客户直接接触的界面。例如建坂田基地超预算时,任总认为费用应由销售部门出,因建基地不只是自己用,更是给客户看,如同银行盖大理石房给人安全感,这体现了客户导向是企业的
“万有引力”。 就拿最出名的那句话来说:“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呼唤炮火” 不仅是内部授权机制,从客户角度看,这种模式能实现对客户需求的敏捷响应。相比一般公司销售员需层层汇报、方案制作周期长(如 12 周)的情况,华为铁三角模式能当场回复客户,极大提升客户体验,属于“以客户为中心” 理念的实践体现。 我当年在华为的时候还没有奋斗者概念,应该是后来有的,将员工分为普通劳动者和奋斗者。普通劳动者可朝九晚五,华为给予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但无股权和更多奖金;奋斗者可获得丰厚奖金和股票,但需签订专门协议,不享有加班费等,华为认为应与奋斗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竞争观:华为把竞争对手视为学习和成长的 “老师” 或 “磨刀石”,主张向对手学习,但学习的目的仍是战胜对手,通过竞争实现自身更好的进步
。 华为基本法评估:华为基本法在自洽性、真实性和适应性上表现极高,但由于华为在全球 190 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其部分文化理念性内容在不同地区存在难以完全适应的挑战。 以华为案例为例,强调该案例属于模拟案例,是根据收集资料制作,目的是佐证提炼的框架,案例仅为辅助,突出框架思路,真实制作相关内容工程庞大,不会仅以简单几页呈现。 l 价值观:快赢科技认为价值的源泉是信息差和时间差,致力于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快速捕捉热门需求,以低成本模仿产品,借助信息不对称甚至夸大营销的方式销售给消费者,从而赚取机会窗口期的超额利润。 l 生存看法:企业生存根本依靠速度和现金流,由于市场变化迅速,认为品牌、技术、忠诚度等是累赘。主张以最快速度抓住每个热点,将流量迅速变现,把生意视为连打带跑的游击战,确保在新风口来临时有资金继续经营。 l 对世界的看法:将商业世界视为混乱无序的狩猎场,充斥着待收割的缺乏辨别力的消费者和待利用的资源。认为只要选好目标群体就能实现流量变现,秉持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且规则可被聪明人利用的观点,还提及抖音上许多玩法与之类似。 l 针对客户的政策:把客户看作流量,是需要被转化和收割的数字,注重单次转化率和获客成本,而非复购率。采用爆款收割模式,通过夸大宣传、制造稀缺感等手段,在短时间内将爆款产品声量炒至最高;同时追求售后成本最小化,将客户服务中心视为成本中心,希望其规模越小越好
。 l 在员工管理上,快赢科技将员工视为人力成本,认为关键在于员工能否完成任务,忠诚度没有价值,只看重能带来短期业绩的员工。配套政策是
“强 KPI 高提成快淘汰”,达成短期 KPI 给予丰厚报酬,未达成则直接辞退,且几乎不投入培训,让员工边工作边学习。 l 对待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快赢科技认为其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提供更低价格,采取极限压价、与账期博弈、以订单量要挟等手段,不断压缩成本,尽可能延长付款账期。 l 在竞争方面,快赢科技把竞争对手当作模仿对象和市场教育者。对于创新和增长,该公司认为创新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伪命题,增长源于投机。(一)经营哲学的诊断框架
1.对价值的看法(商业观)
2. 对企业生存的看法
3. 对商业世界的看法
4. 创始人的印记
(二)从看法到顶层政策的推演
1. 政策的两层结构
2. 政策与 BLM 模型的关系
3. 不同企业的客户观政策差异
(三)企业顶层政策核心要素 时间:34:50
1. 对员工的看法
2. 对合作伙伴的看法
3. 对竞争的看法
4. 对创新和企业自我增长的看法
(四)诊断框架
(五)应用案例(1):华为
时间:46:58
(六)应用案例(2):虚构企业快赢科技 时间: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