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一直在摸索HR高管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思维习惯、工作风格,才能够整合大家的智慧,一起把公司的经营管理搞好。在职业发展路途中苦苦求索,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华为任正非的“开放、妥协、灰度”后,深受启发,他特别认真地研读了《苦难英雄任正非》中关于灰度的一章,对“灰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精准、流程化一度是备受推崇的管理法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易导致官僚化,甚至“只对流程负责,不对结果负责”。最严重的后果之一,便是创新能力急剧下滑,很多企业就此倒下。
任正非曾在《管理的灰度》一文中指出,清晰的方向来自灰度,“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现实中,非黑即白的领域少之又少,每个创业者都面临着“灰度决策”。它指出了一条更易成功的路径——接受不确定和失败的可能,从而在更广阔的空间找寻正确方向。
《苦难英雄任正非》一书提到:
现代物理学讲灰度,那是黑白色之间的灰色。在这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黑白一体。灰度,代表了无限的可能性,代表了巨大的无穷性。任正非借用现代语言‘灰度’,替代了庄子的混沌。
这是一种大无畏的认识论,一种分分钟归零的灰度意识。
灰度,是无穷变化中的动态平衡点,也就是“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或“执两用中”。否定之否定,动态平衡点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特定的点上。在两极的抻拉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这就是中庸。中庸不是简单地居中,而是动态平衡点的随机漂移着的“时中”。从这个角度上看,灰度即中庸。
灰度,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秩序。看上去不规则,看上去凌乱,看上去动态平衡点在随机漂移,而实际上每一个事物都有其缘起、发展、转化(死亡和新生)的生生不息、自然而然的过程。人主观所能做的,就是随顺其自然,也就是尽量让事物自发、自动、自主。人体就是这样。每一个细胞和细胞群,都会随任何一种变化而改变组合与形态。
灰度哲学,是缘起性空的哲学。灰度中蕴含着无限创造性。灰度是大智慧、大学问和大创造力,是整个宇宙万象的真相,是万物的自然法则。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灰度,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归于自然而然的一种主体运动,这是事物的本体论,也是事物的认识论,更是事物的实践论。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高度一致,正是道法自然的境界。
华为资深管理顾问,也是《下一个倒下去的是不是华为?》的作者之一,吴春波先生在《任正非的灰度哲学》中说:
我眼中的任正非,是游走在黑与白之间一个灰度的人:既脾气暴躁,又静水潜流;既铁骨铮铮,又柔情似水;既疾恶如仇,又宽容妥协;既用兵狠,又爱兵切;既霹雳手段,又菩萨心肠;既悲天悯人,又收放自如;既恪守中庸之道,又明辨是非善恶;既霸气霸道,又谦卑谦虚;既爱财如命,又挥金如土;既内向羞怯,又外向张扬;既冲动,又自律;既成熟老练,又稚气顽劣;既低调内敛,又高调霸气;既简朴,又奢华;既不修边幅,又注意仪态仪容;既保守守旧,又紧随潮流;既胆识过人,又心存敬畏;既固守原则,又豁达变通;既实用主义,又理想主义。
从以上可以看到,在企业管理中修炼到一定程度的领导者,都会进入“执两用中”的境界,就是知道两端但不走极端,在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中间点,这是处在鲁莽与怯懦的中间点,是真正的勇敢,是沉静型领导的典型特征。
而经过深度揣摩与实践验证,林枫发现任正非提到的“开放、妥协、灰度”三者是一种递进关系。
首先,领导者要有开放性,他不固执己见,而是有胸怀,听得进各种意见与建议,这可能来自客户、供应商、管理者或员工,他都可以兼容而听,把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陈列于前。
其次,他采用自己思考、掂量或者众人讨论的方式,把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相互中和、平衡,在观点的互动碰撞中,产生一种化学反应,并有意无意、自然而然地对原来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使其越趋合理化与优化,这其实就是“妥协”的过程。
最后,当他完成了这一种奇妙的结合,最后得出来的是一种“灰度”的方式或方法,用以应对现实的场景,反而是最贴切的。其与现实场景的“吻合”程度可以说是妙不可言,是一种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做出的最优化的决策。
当林枫以这种“灰度”的思维与方式去处理工作上的人和事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极为自由而灵活的状态,获得无限的创造力。也许不给自己预设立场、不设限,因事因地制宜,才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