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才生态“修复”的方向
(1)支持职能化向流程化管理转变
第一、人才生态支持组织变革,基于企业流程化组织打造,原来职能式管理方式需要优化,如下表11-1:
表11-1:职能式管理与流程化管理对比
比较 | 职能式管理 | 流程化管理 |
管理方式 | 员工的工作依靠管理者发布的命令 | 员工的工作根据流程要求的工作标准自主进行 |
绩效考核 | 衡量和奖励与部门成本和部门预算相挂钩 | 衡量和奖励与提供给业务流程顾客的结果相挂钩 |
工作动机 | 动机与取悦上级有关 | 动机与取悦业务流程顾客有关 |
管理角色 | 每个管理者管理的员工不能超过8人,管理者是指挥者 | 每个管理者管理的员工较多,管理者由监督者变为教练 |
信息管理 | 管理者“拥有”信息,他们收集、控制、统一管理信息 | 每个人都能按权限得到信息系统处理的工作所需信息 |
管理目的 | 管理者保护着自己的“地盘” | 管理者往往将员工集中在一起工作。他们协调冲突,强调取得更好的业务流程结果 |
第二、管理为经营服务,各级管理者打造客户化、流程化的组织生态,通过管理支持活动、让业务流程活动增值;各部门长官围着流程转、市场转、客户转,带领员工创造客户价值。
(2)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诉求
第一、企业创业期“简单、粗暴、短期见效”管理方式而被固化成企业文化习惯,但面对新生代知识员工,他们需要客观、公平、自主、被尊重等诉求,过去的管理方式对人才生态的破坏越来越大。
第二、企业创业期“服从领导”的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冲突不可避免;“唯KPI”的思维,缺乏关爱;强势领导风格可能演变为“官僚主义”、“个人主义”,听不进建议,老员工习惯了,但对新员工或者空降人才是格格不入的,具体如下表11-2:
表11-2:破坏人才生态的关键问题
问题 | 相关表征 |
服从权威 | 工作中只要出现错误,被责骂或挨罚,比较压抑,严格的问责制,以压力驱动员工的执行力,但是有些错误本来就是管理者自己的错误,但“领导永远是对的”。 |
硬压任务 | 片面强调执行力,工作不达标,领导不听任何客观理由,有时候把不达标的责任无限放大,比较压抑 |
处罚文化 | 有时不是单一部门或者个人的问题,而是公司系统遗留的历史问题,并非个人责任,但也会被罚,并且处罚比较生硬,没有思想沟通工作,虽然处罚最后是签字了,是憋屈的签了,并不是想通了,这样就会积下了很多的怨气。 |
苛责文化 | 领导批评人不讲艺术、不分场合,导致员工不敢反映问题。苛责文化形成以后,领导不骂,工作推动力度就很弱,因为被批评受不了的员工走了不少;留下来的人,为了少挨骂,就被动听领导安排。因为苛责文化、压力文化导致大家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公司只有依靠相对的高工资留人。 |
第三、企业成长中诸如“服从与自主、定量与定性、人情与法治、理性与激情”等矛盾,管理者要通过“灰度”实现对立统一。
2、人才生态“修复”的目标
(1)营造好的组织氛围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得人心者得天下,管理本质就是管人心,对事的管理可以讲科学,但对人的管理还需要艺术,“用来测量一个公司成就的工具,既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也非挂在墙上的曲线图,而是瞬间捕捉到的一种气氛、一种感受、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松下幸之助)。这种气氛可以看成是“组织氛围”,在有毒的空气中,人才很难存活,因此,只有在好的组织氛围下,才可能形成好的生生不息的人才生态。
(2)把握管理灰度
第一、任正非指出,“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以极端的状态出现,我们需要黑白之间的灰度”。管理学科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所谓艺术就是在坚持底线前提下,懂得在开放、妥协中寻找共同点、双赢点,避免以暴制暴,实现文明进化。
第二、管理哲学是辩证法,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管理灰度能够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避免左倾或右倾,让组织与个体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混沌”状态中把握“度”的平衡,形成 “灰度”的管理模式。
第三、灰度是很难把握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企业战略需求、不同发展阶段,对灰度进行澄清,形成大家达成共识的标准,成为内部统一语言,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形成好的组织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