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全球交易没能满足当事方的期望,罪魁祸首则在于不充分的尽职调查。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并购交易人士仍把尽职调查当作一件走过场的事情或是一项“例行公事”的工作,从未试过将其上升至战略的高度。因此,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的尽职调查活动对并购交易产生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避免出现因尽职调查不力导致并购交易惨败的局面,功底深厚和经验丰富的两位作者亚历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和查尔斯·M.埃尔森撰写出《并购的艺术:尽职调查》一书,把并购交易中的尽职调查视为一种战略活动,并基于严谨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为尽职调查的执行指明了方向。
尽职调查需要设定清晰的目标,为整个企业并购交易探明方向。正如这本书对尽职调查的定位——股东利益的安全网,尽职调查活动的目标就是披露企业中固有和潜藏的并购风险,找到确认交易是否能带来效益的证据。这本书在开篇第一章讨论了“什么是、什么时候和谁”来开展尽职调查,以及描绘了尽职调查更深远的法律背景。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权威辞典、文件对“尽职”的定义略有不同,但“谨慎”总是这一词语的固有内涵。
然而,不同于大多数时候买主买车时“踢一踢轮胎”或是“打开引擎盖看一看”那样,仅从形式上了解卖主提供的数据,这本书为开展调查活动所应有的“谨慎”设定了很高的目标——这种谨慎与你处理日常工作的审慎不同,这是以非常高的诚信度去使尽职调查后的情况符合收购要求的一个鉴证过程。论语有云,“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尽职调查的目标很高,而这本书的目标也同样很高,其旨在提供一道并购风险防护堤,使读者免受其害。
“目标决定路径”,尽职调查的开展需要设计有效的路径。在这本书中,作者在谈及尽职调查的目标时,阐述了“一个购买者应通过尽职调查活动来审视他所购买的企业可能隐藏的各种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也包括交易风险。”为此,尽职调查活动路径的设计应该围绕着财务、经营、法律、交易等这几个方面,而对这些内容的大篇幅介绍奠定了这本书的基础。除了强调传统的尽职调查路径之外,这本书开辟了两条开展并购尽职调查工作的新路径——文化和人力资本领域的尽职调查。书中对这些尽职调查路径的论述十分精辟,能让读者大饱眼福。
进行尽职调查需要准备充足的资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乃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做了详细扩展说明的尽职调查检查清单、经过完善修订的收购协议样本、众多标志性的尽职调查案例、实用性很强的尽职调查文件数据库索引等,这些丰富的尽职调查资源成为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书中所展示的这些协议文本或是来源丰富的各种案例都是基于作者的实证研究,且借助其他各种专家的帮助及利用Findlaw com和Law cornell edu的网络信息完成的,其实用性和说服力得以大大增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合法性的深入审视,发人深省。作者在书中指出,确保遵守法律是尽职调查中最为困难的领域。如今,法律规定已经深入影响财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务,而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得不对他们包括尽职调查在内的一切行为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具有足够明确的认识。为此,书中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述了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雇佣法等法律对并购的制约,以及这些法律在并购中是如何被运用的,而这方面的知识将成为进行彻底的尽职调查的核心所在。
作为畅销丛书《并购的艺术》系列中的一本,该书依然采取了问答的撰写方式,且汇集了100多名专家学者的智慧,为并购实务界人士提供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参考指南。尽管中国的法律体系、经济文化背景及传统与美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书中介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仍能对中国企业开展尽职调查提供极大的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