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过去的品牌传播是“TV”和“日报”时代,可以说,登上CCTV就意味着登上了品牌传播的最巅峰。现在呢?就连“春晚”也无法实现全国人民看春晚的效果了。
这其中最什么的变化是两个,一个是消费群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群对传统电视节目开始没有兴趣,电视传播时代结束。另一个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了,手机,电视,网络,朋友圈。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份“人民日报”。
品牌能力在下滑,品牌号召力被顾客体验取代。在面子消费时代,品牌是打动消费者法宝。现在“屌丝们”越来越重视“里子”。个性化的消费观念很难用品牌号召力完成对产品的统一。企业必须思考,“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认为品牌的价值和能力是什么,他们想通过品牌得到什么?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品牌重构:
品牌形象如何与时俱进
在年轻消费群体成主流消费的时代,年轻人成为主流消费,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年轻人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消费行为。我们必须明白这几代人和前几代人在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消费行为方面有了本质的区别。
很多企业幻想按照传统的品牌思维方式对年轻人实施教育,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一代和未来几代年轻人,都是极具个性,充满理想的人,想驯化他们绝对是一种很愚蠢的想法,因为这种行为和“牛不喝水强摁头”如出一辙。
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品牌与时俱进,通过融入更多的“年轻元素”,让年轻人对着你的品牌许下“海枯石烂”的心愿。
这里,更要给我们的“老字号”品牌和企业提个醒,如果不能够与时俱进,或者与时俱进的找到未来年轻人喜欢的品牌体验方式,甚至坚守过去自以为是“国宝”的品牌文化和理念,漠视年轻消费群体的品牌需求。那么,未来也可能就是“老字号”品牌终结的时代。
正如近几年快速兴起的“国学”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希望通过“长辫子”和“长袍式”的国学形式,把国学深入人心。事实证明,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回到大刀长矛的时代,更不可能按照“先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经过很大的挫折之后,古老的“国学”也被“年轻化”了,国学的很多内容不仅被学校编成了儿歌,而且也被影视文化单位拍成了动画片。
品牌传播手段如何多元化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和每个企业的本身都是一个“自媒体”。根据传播学的“六度空间”理论,而每个个体不是个媒体,又是一个会说话和走路的媒体。
为什么“自媒体”时代来临,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品牌传播难度和传播成本,我们的企业反而觉得品牌打造无从下动手了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企业没有走出传统品牌观念的制约,仍然被传统的品牌理论制约。不明白,每个理论都是有生命周期,没有能够一成不变,适应万年的理论。企业应该明白,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实践先于理论。我们十多年的企业品牌策划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营销服务,更明白,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是先找到成功的理论,然后按照理论把企业做成功的,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顾客思维的思考模式。另一个是企业缺少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的研究。从品牌传播的角度,企业仍然幻想找到“一招制敌”式的品牌打造方法实现“一夜成名”。我们可以明确的告诉企业,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
过去存在“秦池式”,“脑白金式”的品牌路径,尽管现在也有“恒大式”品牌现象。但是,真正的品牌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恒大式”的品牌方式不是一般的企业可以复制的,即使你的企业比恒大的资金能力还强,因为品牌的背后是品类,品质,企业价值观系统等深厚的积淀。
面对“自媒体”时代,企业要用系统的思维思考品牌体系,同时用系统的“组合拳”,甚至是“迷踪拳”来规划品牌推广和品牌传播体系。我们这里给企业一个思想,就是所有的品牌动作都必须围绕消费者展开,而动作的内容仍然是从消费者那里得来的。我们也借用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一切不围绕消费者所做的品牌动作都是耍流氓。
正确的品牌动作制定,必须围绕各个媒体的消费价值体系分析展开,只有深刻的认知当前各类型媒体的消费价值(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媒体价值,媒体价值源于消费价值),根据不同媒体的消费价值,结合自身品牌的发展阶段,制定完整的品牌传播动作。同时,围绕顾客的品牌体验和产品体验实施品牌体系打造,也是企业必须思考和决策的首要事情。劲酒的“带着顾客去旅行”就是品牌体验与产品体验的完美结合。现实中,很多企业都开始实施工业观光式的顾客体验体系建设。但是,我们分析,真正能够成功的企业很少,原因很简单,就是手段不服务目的,把顾客体验做成了顾客旅游,要么这种体验做的就是走进景区购物店。失败的企业是把顾客体验做成了顾客推销,或者认为顾客体验就是品牌体验,用“嘴”体验,事实不是,顾客品牌体验是围绕品牌的“顾客心智”展开的。没有顾客的“心智品牌体系”,这种参观式的,品尝式的体验,就是一场购物的免费式旅游活动,很难形成口碑,并且失败的企业都是负面口碑,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品牌重构就是和消费者一起嗨
品牌是畅销的结果,畅销是品牌前提。品牌和产品之间互为辅助关系,没有畅销的品牌是不存在的,但是品牌知名度很高,而产品卖不动的现象也是普遍的。很多失败的企业只能在媒体上看到,但市场上,生活里却没有见到任何产品。
怎么样和消费者一起嗨呢?
一是从品类的角度为品牌注入DNA,不要让品牌成为空中楼阁,更不要让品牌建设成为海市蜃楼。大家觉得市场难做了,不是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没有让顾客尖叫。而大家看到的各行业都是总体规模不增长,甚至下滑,也不是消费者没有购买能力,而是总量过剩,或者说传统产品的总量过剩,而结构性,或者说差异化,个性化不足才是真正的原因。年轻一代的消费更关心产品,通过产品对品牌产生归属,而王婆式的吆喝年轻一代消费是排斥的。企业投入巨额资金做的品牌高大上的动作,年轻人只会回应一句:给我有什么关系。
二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自己的“基地”和消费者一起“玩”。企业必须明白,过去我们无法精准的掌握“谁是我们的顾客”,“谁是我们的潜在顾客”,“我们的顾客为什么买我们的产品”,“顾客通过我们的产品得到了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
有了互联网,移动互联形成社区商务圈子,或者说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圈子。过去消费者消费行为中,决定顾客购买的“暗箱”,已经变成了玻璃箱。企业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谁是你的顾客,顾客为什么购买你的产品,以及如何挖掘潜在顾客。
正如我们这两年的咨询策划工作发生的改变,过去我们研究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消费群体,以及新品开发。都是纯手工活,效率非常低,而现在借助我们自己研发的互联网,移动互联专项工具,过去3个月才能完成的,现在20天就完成了,而且准确率和成功率非常高,几乎没有“失过手”。这些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我们通过这种工具,以“走进顾客的生活方式”为思维体系,就很快能够得出结论。
在“低头一族”的社会里,品牌是非常容易形成的,之所以大部分企业觉得困难了,除了前文说的缺少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品牌动作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信息打动消费者。企业一定要明白,尽管信息发布传播容易了,但是能够研发出打动消费者心智的信息难度加大了。企业如果不能走进顾客的生活方式,就很难实现系统的创意。正如前两年订阅号盛行一样,很多企业开始做订阅号,但没有顾客关注,没有流量,很多企业的订阅号做的如街上发的简陋传单,看完就随手扔了,甚至看完就“讨厌”这个品牌。这难道不是劳民伤财吗?这句话值得很多没有关注能力的订阅号企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