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喜欢看电影,但是极少买票进影院,都是在网上找资源。前几天刚看了《1942》,第二天一进公司就跟我讲:“领导,《1942》你看过没?拍的真不错,故事好,场景到位,张国立、陈道明、徐帆这些明星大腕演的也好,比《非诚勿扰》有诚意多了。”
“电影是不错,我早看过了,但是你知道吗?当初这部电影的票房并不好,上映前预测的是7亿元,但是实际票房只有3.62亿元。”
“那倒是,当年《大话西游》在大陆上映时,票房也只有20万元。”
这种情况在电影圈属于“叫好不叫座”,其实在哪个行业都有,农业也不例外。2015年初秋,河北保定一家做绿色种植的企业老板打电话给我,询问能不能帮忙联系一家做果汁饮料的企业来收购它的水果,因为当年的新果马上就要成熟,可库里还有5万吨去年的存货,现在必须处理掉。
我去过企业的种植基地,也了解产品,水果质量好,无论是品种、口感、品质还是卖相都没的说,企业也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最大的问题就是销售不好,所以,老板才不得不把优质的水果当原料贱卖处理,这种情况看着都让人心疼。这不是一个例外,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曾经说过:“中国从来不缺好产品,缺的是卖得好的产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曾经遇过很多好产品,但真正市场做得好的却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会出现产品“叫好不叫座”?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产品定位、价格定位、渠道运作、团队执行力等方面都能找出原因。但在本质上,还是产品的问题。企业做产品不能简单把“好品质”和“好产品”画等号,好品质只是一种质量标准,好产品对应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好品质不一定就有好市场,所以才会出现产品“叫好不叫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