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仁者多福

《弟子规·而亲仁》是分叙的第六部分,告诉我们仁爱为本,要努力去做仁爱之人,这样方能立足于天下。

本章讲人是有区别的,人性本善,但习性本恶,同样是人,可是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多,品德高尚的仁者稀少。仁者往往身正行正,特立独行,如果能够亲近他,向他学习,那么过错就会减少,德行就会增长。反之,接近小人,就会堕落,对小人应该敬而远之。

“正能量”一词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仁德就是最好的正能量释放。

、仁者多福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原文解释】同样是人,却是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品德高尚的仁者,是非常稀少的。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是争议的话题。《三字经》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有人说不对,很多人杀生、偷盗、邪淫、贪婪等,哪来的善,又如何解释?要相信老祖宗说的是对的,《三字经》接下来讲“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说我们的习性差异很大,有的成了圣贤,有的变成凡夫俗子,有的变成小人。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标准答案是“人性本善,习性本恶”,人都有沾染“财色名利”不良习性的嗜好,本来是可以成为仁者、成为圣贤的,就是这个阻碍了我们,但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

“仁者”就是真正想要做圣贤的人。或许有人有疑问,为什么要亲近仁者,要做仁者呢?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幸福!人都渴望“五福临门”,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些都是仁者才具有的。“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仁者充满慈爱之心,具有大智慧,大家都爱他,都愿意和他合作,拥有的机会多,自然容易实现“五福临门”。现在的情况是,人们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但却做着背道而驰的事情,贪图眼前的一点名闻利养,殊不知有的是糖衣炮弹!

亲近仁者,也要有智慧才行,现在鱼龙混杂,发现真正的仁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仁者不一定是名人,不一定是家财万贯者,也不一定是粉丝多者。因为有些名人可能靠潜规则上位,财富多者可能靠不正当手段所得,粉丝多者可能邪淫、妄语所致,这些都不属于仁者。

“仁”是个会意字,二人,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就是处处能替人设想的人。什么才是仁者?

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第一,存心仁厚,不贪财色名利,讲究道德。

第二,态度谦卑,稻穗愈丰满,它就垂得愈低。

第三,能够以身作则,说到一定做到,甚至于是先做到了才说出来。做到以后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叫骗人。

为什么“流俗众,仁者稀”?因为缺少圣贤教诲,再加上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的习性越来越“恶”,怎么办?先从自我做起,要能抵挡外界一些不良的诱惑,保证自己不随波逐流。等到自己能力慢慢增强了,就可以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