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以领导发展领导,以行为影响行为

哲涛近期在考虑如何提升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力问题,以前的领导力能力提升主要靠培训赋能,但这种单一的方式见效甚微。因为培训的效果一般只有“几分钟”热度,在培训时有“思想启发”,在实际工作中就把这些理论抛到九霄云外了。

什么才是有效的领导力提升方法呢?哲涛找了一些领导力的书学习,并与不少干部沟通后,他提出一种领导力提升方式:以领导发展领导,以行为影响行为。

怎么理解“以领导发展领导,以行为影响行为”?哲涛对它做了具体的诠释,让有经验的领导者带领出新的领导者,而且是用领导者亲身的行为做示范,并影响被带领者的行为。

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跟随式学习或旁观式学习,学习者是跟随在领导者身边的,进入实际的工作场景,观摩领导者在各位场合下采用何种行为发挥领导力,从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行学习模仿。这样的“标准”或“最佳”行为也会逐步出现在学习者身上,经过亲身实践,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自然的领导风格,形成真正的领导力。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在实战中提升能力,有三个步骤:第一次跟着别人做,第二次在别人的辅导下做,第三次自己独立做。

那么,如何开展这个领导力提升项目呢?

哲涛先请徐亮组织公司的高层领导开会讨论,通过高层的智慧集体识别出公司内的领导典型,作为领导力的标杆,分析、提炼其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学习点)。然后安排被培养的对象在其身边实习,作为其副手,并明确该被培养人员需要重点学习领导者的特定优点(但不限于这些方面),并让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写出该领导者的领导力案例,以及自身践行其成功案例,实习的时间大概是6~10个月。

通过实习期以后,如何进一步固化其学习到的领导力呢?把他放到实际“战场”上,让其和“战士”(团队)一起“摸爬滚打、出生入死”,在真实的领导性场景中发挥、应用其学习到的领导力行为,锻造出具备自身特色的领导力,并在“战场”上建立兄弟关系,形成凝聚力与号召力。这个过程持续一年左右的时间,根据其带领的团队绩效、士气及团队成员的发展情况,每半年评估一次(360度评估),衡量其领导力提升是否已达到既定目标,并形成有效的领导力。

在实际选择典型领导的时候,公司高层领导有过激烈的讨论,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最佳领导力标准有一定的差异。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意见,就是通过两个维度来看:一是其带领的团队是否持续取得高绩效;二是其带领的团队是否持续输出好的管理干部。通过这两个可以客观衡量的标准进行人员筛选。

以前大家倾向于“音量领导力”“魅力领导力”“口才领导力”,就是那些能说善道的外向型性格的领导。但慢慢发现,很多领导并不能帮助组织提高绩效、培养干部,企业反而要寻找和选拔那些高效的、能够创造绩效、培养人才的领导,而这些类型的很多领导有着极其谦逊的个性,以及热情的专业意志。这样的领导通过鼓励下属努力来获得主动地位,他给予下属参与重要决策的机会,采纳其合理的意见。他把工作分配给那些自己认为能够出色完成的人,这就意味着将一些最有趣、最有意义甚至是最重要的任务分配下去,而其他领导者或许会把这些人物留给自己处理。

当然,情境因素对领导风格也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情境需要外向型风格,有的情境则需要内向型风格。所以,提拔倾听者与提拔演讲者一样重要,但绩效产出与人才培养是两个基本的要求。内向型领导能够创造积极的良性循环,引发下属的原创性工作,激发下属的主动性。外向型领导缺乏倾听能力,较少接纳下属的意见,下属提意见的积极性越来越弱,越来越消极。外向型领导应该坐下来倾听,让下属站起来发言。

哲涛提出的“以领导发展领导,以行为影响行为”的领导力发展方式,其实给了被培养对象学习、模仿、尝试、践行领导力行为的经历,而这种经历形成了他的思维背景,就如同一张已有背景色彩的纸,无论如何涂抹,原有背景的影响始终在上面,带有深刻的痕迹和影响。对被培养对象来说,这决定了其思维的角度、广度、沟通方式、行为模式。可见,通过有意识的设计被培养对象的经历,可以系统性的改变、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决策方式。所以,领导力的培养一定是通过经历来承载和实现的,经历就是领导力培养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