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师旷失尊卑

​ 故事:师旷谏君过

晋平公和群臣一起喝酒。喝得痛快了,于是感概地说:“没有谁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人敢于违背。”师旷在前面陪坐,拿起琴撞了过去。平公拉开衣襟躲避,琴在墙上撞坏了。平公说:“太师撞谁?”师旷说:“现在边上有个小人说话,所以撞他。”平公说:“是我呀。”师旷说:“哑,这不是做君主的人该讲的话。”近侍要求处罚师旷,平公说:“免了,把这作为我的鉴戒。” (出自《难一》)

​ 议论:师旷失尊卑

或曰:平公失君道,师旷失臣礼。夫非其行而诛其身,君子于臣也;非其行则陈其言,善谏不听则远其身者,臣之于君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行,不陈人臣之谏,而行人主之诛,举琴而亲其体,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礼也。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此人臣之礼义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过,举琴而亲其体,虽严父不加于子,而师旷行之于君,此大逆之术也。臣行大逆,平公喜而听之,是失君道也。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使人主过于听而不悟其失;师旷之行亦不可明也,使奸臣袭极谏而饰弑君之道。不可谓两明,此为两过。故曰:平公失君道,师旷亦失臣礼矣。(出自《难一》)

故事愿意是褒赞师旷之贤,以及晋平公之宽。韩非子则从君臣尊卑大防的角度看问题,认为这个故事中尊卑已乱,臣不臣、君不君;不但两个人都不值得称赞,而且两人都是有过错的;所以是不应该拿出来宣扬的。

【评】:

法家重尊卑甚过儒家,儒家除了重尊卑还重是非,法家则要求绝对的尊卑。这是因为法家眼里的尊卑是权势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