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芮让畔,天命归周

我们学习古人经典,不是天天去读经背书,然后出门在外就跟别人“子曰”、“诗云”,而是要长智慧、识大体、通古今、明白当下的时节因缘。我们当下的时节因缘是什么?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就是要让我们看清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拿古人经典所处的时代与我们这个时代进行对照,以此来判断天下大势,判断时代与人心的趋向。

商朝到了纣王统治的时代,差不多已经延续了五六百年,整个社会形态已经老化到再也没有新的动力了。此时,周作为西部新兴诸侯国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周的兴起,是好几代国君连续努力,精修德政的结果,从周太王古公亶父到王季,再到到周文王、周武王,可以说是前赴后继,兢兢业业,最后成为天下人心之所向。

史载周文王的时代,天下诸侯三分之二已经归周,大家有什么事情、发生什么纠纷、出了什么矛盾,都不找这个商朝天子,而是去找周文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芮国和虞国发生了边界上的纠纷,大家约定不去找商朝的天子,而是找周文王来判决。但是当他们来到了周的地界以后,越走越不是滋味。为什么呢?他们发现在周的地盘里,老百姓互相都非常谦让,耕田的人很谦让,走路的人很谦让,买卖东西的人也很谦让,总之,满眼所见,都是非常谦让有礼的君子之风,从来没有争强争利的事情发生。然后,虞芮两国就觉得应该反省了,我们这样相争不让是不是太丢脸了?人家周文王的地盘里,每一个人都是互相礼让,我们反而为那点蝇头小利打官司,太没面子了!结果他们还没有走到周的都城就返回去了。两个国君决定不去找周文王了,回去大家好说好商量,坐下来和谈,相互退让一点,问题就解决了。

“虞芮让畔”这件事是一个标志,表明天下人心确实已经归周了,天命确实已经转到周文王身上了。虽然周文王生前并没有起兵推翻商朝,并不是周朝真正的开国之君,但是,大家都认为从这一年起,天命已经归周,文王是周朝真正的奠基人。

周文王的两个儿子非常了不起!周武王继位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另一个儿子周公旦辅政,所谓“周公制礼,天下归心”,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统治的基础。武王继位以后,看天命所归,天下百姓再也不能忍受商纣王的统治了,于是武王会盟天下诸侯于孟津,即今河南省的孟津县。大家在这里开会,决定不能够让商纣王再这么横行霸道下去了,大家推选周武王为首,联合天下诸侯的军队,推翻商朝。正当大家摩拳擦掌要出兵的时候,周武王说不行,天命还没有完全抛弃商纣,为什么呢?因为商纣王的朝廷里还有三位贤人,有这三位贤人在朝,商朝的天命就还没结束。

第二年,商朝的三位贤臣,微子被逼逃跑到了宋国,比干被杀掉了,《洪范》的作者箕子被废为囚奴,剩下满朝都是贪侫奸滑的小人。这个时候,周武王起兵,带着天下诸侯在孟津渡过了黄河,一直进发到商都朝歌的城下,在牧野这个地方与商纣王的大军决战,结果还没开战,商纣王的军队就临阵倒戈,很快都城被攻下,商纣王自杀身亡。这时,微子从宋国带着商朝的鼎器来见周武王,然后接受了商朝的鼎器。“鼎器”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微子把商朝的“鼎器”献给周武王,自己是心悦诚服,于是微子的宋国“于周为客”,被保留下,可以像客人一样寄居在周朝的天下,保持“殷礼”而不按“周礼”行事。然后,周武王又把箕子从逃亡隐居的地方找到,虚心向箕子请教治理天下的方法,这才有了《洪范》。周武王还把比干的坟墓找到,重新修葺并加了封号。

大家看《封神榜》,把这段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当然《封神榜》神怪是小说,里面除了这几个主要历史人物有原型外,很多类似于申公豹啊、梅山六怪啊、玉面狐狸等等三山五岳的各种妖魔鬼怪,还有什么杨戬、雷震子、哪吒这些神仙人物,都是文学创作。实际上,周武王伐纣不像《封神榜》里面打得那么热闹,主要就是牧野一战,就把整个商朝的统治给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