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执行过程,市场调研的行为能够量化吗

第三节  执行过程,市场调研的行为能够量化吗

这里所涉及的调研执行,主要指以调研人员为主体,以问卷或者座谈形式进行的市场调研,这是当前企业自身开展调研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当然也有企业外包给专业调研公司),对于通过电脑网络的后台程序、拍摄测试仪器来监控和分析消费者行为的调研,暂不在这节的讨论范围之内。

对于调研执行,很多人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计划做完了,标准颁布了,调研人员往市场上一放,一切就只能听天由命了。然而,恰恰相反,调研执行仅仅是贯彻调研计划的第一步。

做一场扎扎实实的市场调研,确实是比较苦、比较累的,很多市场调研计划很完美、很理想,但是在执行中,由于人为原因、经费原因、客观条件原因等的折扣和变数,很容易让一个调研计划变成一场灾难。而灾难的源头恰恰又是计划本身出现了问题。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计划的制定者加强,或者至少保证对计划执行保持监控呢?

第一,一个不错的选择是设计清晰的废卷评判标准。

当对回收的大量问卷进行统计时,经常发现有些问卷设置选择项残缺不全、有些问卷造假痕迹明显。那么,在统计时,到底应不应该把这些问卷纳入统计结果?由于标准不一,有的数据统计员照单全收,有的看心情,这极大影响了调研报告的分析和撰写质量。对于这类问题,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处理:

1)在调研计划中,增设“合格问卷标准”一栏,在问卷设计上注明哪些是必填项、哪些是选填项、哪些是多选项、哪些是单选项,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问卷,都为废卷,这是处理问卷选项残缺不一的常用办法。

如以“1999年针对湘潭市城区居民对私立幼儿园市场需求的调研”为例,在调研计划中就“合格问卷标准”进行了如下设计:

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之一的问卷,均判为废卷:

a.信息甄别部分选项填写有漏,信息不完整、有明显矛盾点;

b.问卷调研部分必填项空缺,单选项多选、多选项单选、有漏选情况;

c.1题选项有acefhj,第10题选择只有abcd的问卷。

2)造假原因很多,有的是调研员为了偷懒,有的是被调查者为了获得小礼品。对于造假的问卷,设计者可以在问卷的选项上人为设计1个矛盾点,那些胡填乱写的人,自然不会仔细甄别,据此可以很快挑出那些废卷。

还是以上文提及的那个幼儿园市场调研为例:在问卷调研部分,在第1题排除了非独生子女因素,第2题特意设计这样一个选项:

2题在读幼儿园的您家的孩子属相是:a、鸡;b、鼠;c、羊;d、猪;e、龙;f、蛇;g、虎;h、猴;i、狗;j、马;k、兔;l、牛。

在问卷调研部分,还设计了看似不相关的第10题:

10题小孩目前就读的幼儿园性质是:a、公立幼儿园;b、私立幼儿园;c、街道幼儿园;d、单位幼儿园;e、其他(未入托或小学及以上)

很显然,执行市场调研的时间是1999年,当年是蛇年,以我国法定就学年龄为限,当时在幼儿园读书的只可能是鼠、牛、虎,至多加上猪和兔属相的孩子。如果是其他属相,第10题答案只能是e。通过这个矛盾点的设计,自然可以甄别绝大多数“搅局者”,虽然也可能排除某些特殊情况。

第二 ,问卷设计好后,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试调研,可以提前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包括问卷的设计问题和执行的实际难点。

小范围试调研的方法和原则:

1)可以选择符合条件的就近区域调研对象,按实际调研的要求,不刻意安排和准备,进行调研和走访。比如随机截访,就不图方便,找亲戚熟人了事。

2)在试调研中,实施调研的人最好控制在35人,被调研对象的数量最好保持在计划采集样本的5%左右。

3)在经得被调研对象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要有录音资料,试调研的执行者最好由实际调研的设计者和执行小组负责人组成,并将调研中感觉困难的部分进行记录,试调研完成后,参加人员要一起听录音资料和分享遇到的问题,记录共同点,对原调研问卷进行二次修正。

经过小范围测试后,设计者对计划的实际执行会更有信心和底气,对问题的预判以及最后调研报告的撰写都大有裨益。

第三,试调研过程其实也是对工作量进行预判的过程,帮助计划者制定合理的人均工作量。

所谓对计划执行的监控,其实最主要是对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的监控,在试调研中,设计者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对实际工作量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而要将这种直观的认识转化为冷冰冰的数据,还需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评估调研人员工作量的“三量”工作法。

 

公司计划在某城区乡镇及街道开展一次入户调研,预定上门面谈1000个(700个街道样本、300个乡镇样本)目标消费者以完成调研问卷的填写。通过试调研,确认完成主城区内每两个调研对象,需要花费的平均时间间隔为30分钟,城郊为50分钟,每个调研对象面谈时间大约要花费15分钟,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主城区调研人员每天最多能够成功完成多少份问卷,城郊多少份。如果要求7天完成整体实地调研部分,需要聘请多少个临时调研员合适。

1)“三量”工作法:总时量、均时量、日工作量。

总时量

8小时×60分=480分钟

均时量

主城区人均调研时间:30分钟+15分钟=45分钟

城郊人均调研时间:50分钟+15分钟=65分钟

日工作量

主城区每天人均调研数量:480分钟/45分钟≈11

城郊每人均天调研数量:480分钟/658

 

2)“三量”工作法:总工作量、人均工作总量、员工数量。

工作总量

需要拜访的总人数,主城区700人,城郊300人,合计1000

人均工作总量

主城区每个临时调研员7天实际可以拜访的人数:11×777

城郊每个临时调研员7天实际可以拜访的人数:8×756

员工数量

主城区实际需要的临时调研员:700/7710

城郊实际需要的临时调研员:300/56≈6

三量工作法总览表(如表2-5所示) 

2-5  调研人员工作均量及辐射范围一览表

备注:AB型临时调研人员是人员计划的调剂点,也是人员浪费的小黑洞。

根据计算及排表,实际需要招聘临时调研员,城区9名,每人负责77个样本;城郊5名,每人负责56个样本,工作时长7天。招聘1名混合型调研员,工作时长3.5天,负责7个城区样本、20个城郊样本。

 

“三量”工作法由于涉及四舍五入的计算,在实际使用中通过排表的方式,可以清楚地确认实际工作量,减少人员浪费。

第四,“日清”数据组是减少数据造假、提高数据分析效率的重要保障。

有了合理的评判标准、清晰的计算方法,包括通过设立试调研的预案机制,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从实际操作经验来看,由企业内部人员自身操作的调研,由于很多人员都不是专职调研人员,因此在上报的数据中,出现造假的情况屡见不鲜。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数据造假,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设立“日清”数据组。

所谓“日清”数据组,是指必须以天为单位,将市场调研人员上交完成的问卷,按规定的规则输入到电脑汇总,并于当日指定时间上报调研活动最高负责人,不得随意更改,并以该数据作为分析报告的基础和原始数据。

设立“日清”数据组目的有两个:一是负责人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调研活动是否按进度推进,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整改和跟进;二是数据日清,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调研人员为完成任务集中造假。一般来说,每日调研活动完毕后,根据要求必须提交指定数量的问卷,调研人员当日造假较之于次日造假的概率要小很多,造假的成本也要高很多,这在实际调研中屡试不爽。

通常会把调研人员分成很多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负责人,这个人既负责组织协调,上传下达,又对“日清”数据负责收集,每天按规定时间提交问卷执行结果给指定的数据管理员,数据管理员汇总后,将数据提交给调研活动的最高负责人。

第五,无考核就无调研。

由于企业自身执行调研的局限性,要保证调研活动的成功,没有对应的考核机制,要取得真实的结果基本不可能。调研考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于考核的方法,通常有两个途径:

1)对于由内部员工执行的调研,将阶段性的调研纳入临时性的月度考核指标,根据调研的重要性调整该项指标的权重。

2)对于临聘人员,主要是将每日人工成本与调研问卷的数量与质量相挂钩,数量有明确指标,质量可以按评判废卷的标准进行统计。

从问卷的设计,到量化的方法,加上合理的制度和组织保证,对于由企业内部自身开展调研活动,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