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看清趋势才有未来

一、趋势大于优势

从我做销售到现在为止,至少经历了四代经销商。第一代是糖酒公司、副食品公司、土产公司;第二代是1996年、1998年从单位辞职下海的一批;第三代是2002年、2003年新经销商时代一批;第四代是创业的这一代。每一代的经销商发展起来,都会迎合时代市场的发展趋势。

我在1996年开始做业务员、跑业务,打交道最多的经销商朋友是刚刚从副食品公司、供销社和土产公司出来的。那时候一部分人刚从单位出来下海,自己做个体户,都在聊某某人有多大优势,在过去的公司积累了多少关系等。当这些个体户发展起来之后,一些糖酒公司、土产公司和副食品公司就办不下去了,原因是个体户符合趋势,更容易服务于市场。

在2005年左右的时候,很多商超发展起来,冲垮了很多夫妻店,因为它比夫妻店的商品更全,购买环境更好,规模优势更明显。

2013年开始,沃尔玛公司在中国关了很多家店,因为电商崛起之后,大卖场的优势不再明显。我们知道,一般大商超卖场都在最繁华的位置、最好的路段,房租最贵,不仅各种费用高,还有各种税收,而电商因为是仓储物流商,没有房租和高昂的管理成本。当电商发展起来之后,抢走了商超大卖场最赚钱的电子、服装及化妆品类产品的利润,最后大卖场支撑不住了。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经常思考两件事:第一,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没有危机感;第二,也不要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没有未来。

为什么?因为即使你做得很好,如果没有根据趋势的方向发展,而后来者抓住了趋势,就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取得胜利,这就是趋势大于优势。谁能更迎合市场发展、渠道变革和消费需求的趋势,谁就更具备发展的潜力。

二、消费者变了

新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出的“BB”机流行到“大哥大”的流行再到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厂商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已基本结束,消费环境进入了信息一体化时代。

一部智能手机便可知天下事,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形态、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酒鬼酒的“塑化剂”事件,老坛酸菜的“坛子门”事件,康师傅的“地沟油”事件,无不充分说明信息一体化对消费趋势的影响,让消费者对每个品牌、每个品类、每个产品的消费认知深入,且获得信息的方式是如此方便。

过去我们调研市场,走访终端店,店老板说得最多的是:“我们卖什么,客人就买什么。”然而,现在店老板说得最多的是:“众口难调,也不知道哪个好卖。”从这种消费需求变化不难看出,过去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这种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慢慢成为主流,正在进入消费主权时代。在消费主权时代不是你进什么产品就能卖什么产品,不是你定什么价格就能卖什么价格,而是由消费者的价值认知来决定。

经销商如何应对信息一体化?一是提升经营产品或品牌的市场拉力,以品质助力消费。二是服务终端,提升终端与自身的黏性,增强渠道推力。三是迎合市场未来趋势发展,打造顾客价值认同感。

三、服务要跟上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之间、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也呈白热化状态,各个品牌的产品品质同质化日益严重,那么谁能为下游终端客户乃至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攸关重要。经销商对终端、顾客提供服务的能力就是其市场能力强弱的具体体现。综观当下经销商所做的市场服务,不是市场增值服务,而往往是为了弥补产品的不足,服务并未带来产品的附加价值。如果不能增值,服务就将失去意义。

服务是行动而非形象。大家可能都去过麦当劳、德克士,他们的就餐大厅有一个儿童乐园,当有带儿童就餐的顾客入店时,就会有专门的幼教店员领着小朋友一起在儿童乐园做游戏、唱儿歌、看护小朋友等,提供免费增值服务。这种服务就是他们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增值服务,而非做做样子,他们为此付出了实际行动,是消费者看得能到、体会得到的实际服务。

我们也接触过很多经销商,他们的门店里到处摆着货物,产品堆放杂论无章,买东西的人是你挤我扛,车子随意停放,坐没坐的地方,站没站的地方,但他们还是把让顾客满意的招牌挂在墙上。服务不是态度而是承诺,比如为顾客提供一张凳子、一杯水、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等实实在在的服务。海底捞火锅为何在三伏天也是顾客排长队?因为在这里等的顾客有人给擦皮鞋、修指甲,还提供水果拼盘,还能上网、打扑克、下象棋,而且全部免费!吃饭的时候有衣罩、手机罩、眼睛擦拭布等。他们的服务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对顾客做出的承诺。

作为经销商要梳理哪些是下线客户做出的服务,哪些只是流于形式需要自身改变和提高的,要把服务变成客户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把服务能力转化成自身的市场能力。

四、渠道多样化

2013年10月起,沃尔玛开始在中国市场启动门店调整计划:在未来18个月,计划在中国市场关闭15~30家门店。据悉,2013年一年,沃尔玛就在全国关停了14家。2014年3月,沃尔玛关停了全国6家店,传统零售行业这种关店速度似乎前所未有。更加想不到的是,广州“状元坊”商业街,当年广州五大商业街之一,在5年前没有一个广州人会相信这条街会迎来“倒闭潮”,冷清的街道和以前要“挤进去”的景象几乎让人以为是走错了地方。进去第一家看到的就是招租,整条街到处都是招租启事。《2013年主要连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去年主要外资零售商超关店总数达31家(不含家居、电器类),国内主要连锁零售企业关店总数达35家。其中,沃尔玛关店14家,乐购关店3家,卜蜂莲花关店2家,永辉关闭门店7家,新华都关闭3家,人人乐关闭2家等。百货业态关闭门店15家,其中包括王府井北京大钟寺店、广百百货成都富力天汇店、广百百货武汉摩尔城门店及四川泸州成商集团旗下的人民商场。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代,为什么实体店却面临关店潮呢?

这和互联网电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企业的飞速成长,迫使传统零售企业遭遇关店潮,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除了沃尔玛以外,国内的其他传统零售商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小米的成功更能充分说明,电商发展带来的骄人业绩。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在2014年1月2日总结会上通报了小米2013年的业绩:2013年,小米总计销售1870万台手机,增长160%;含税收入316亿元,增长150%,其中,仅12月当月销售322.5万台,含税53亿元。小米产品用户突破3000万人,2014年销售至少4000万台,这是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成功。

  我常说,传统的实体经济是少林武当,但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是机关枪!在机关枪面前什么功夫都不堪一击。所以我们不要和互联网斗争,而要拥抱互联网,要结合互联网重塑核心价值,创造自己的互联网思维模式。

随着互联网思维模式发展,带来了以互联网为主渠道模式的日新月异,电商、微商、微店、B2C、O2O等互联网营销模式无不冲击着传统渠道营销模式。传统渠道商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渠道利润逐步回归到合理空间。在消费主体转移和传统主流渠道被分割情况下,渠道明显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网格化。

从当下和未来渠道的发展趋势,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利益,它们之间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排斥,最终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比如O2O模式,就要求线上推广和线下实体店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完成品牌宣传、产品推广、客户关系建立和顾客满意等战略性问题。

无论渠道如何变化,最终决定成败的核心是顾客价值认同感。只有完成渠道和顾客价值认同感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只有更深入更贴近消费者,才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才能有效掌控渠道,完成自身的蜕变。

五、微利经营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厂商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信息一体化、微利经营时代,传统经销商最初靠简单地卖产品挣差价的盈利模式将变得举步维艰。

“薄利多销”这是一些生意人的口头禅,其实不然,这句话道出了当下微利时代经销商盈利模式的真谛。可口可乐的经营理念中有一条“三买策略”就是“买得到、买得起、乐得买”,“买得到”就是规模效应,没有这种规模效应消费者怎么能做到向产品伸手,“买得起”就是以人性化的盈利模式,迎合顾客价值的认同感,创造顾客集群一体化。

规模盈利模式主要依靠的是快进快出强势品牌的产品分销,经销商通过规模降低运营成本,赚取大量的现金流。在规模盈利模式下,经销商将成本作为扩张的基础,把价格作为主要的扩张武器,通过经销产品的低价获取市场份额,争取下游客户,实现“快速放量”。

现实市场中,那些大卖场相对于中小型商超的竞争,就是依靠规模赢利。他们把所有经营要素都与低成本相匹配,实现“薄利多销”,并不指望价格越高,赢利越高。其规模盈利的三大途径:一是占有率,扩大行销区域和深度分销,做细、做强、做大市场,才能确保地位。如原来只做大流通批发渠道的现在投身夜场、酒店等渠道,不过一定要做最拿手的那一块,才能吃着碗里的,抢着锅里的。二是销售量,增加产品线和渠道数量,销售量越大,越有发言权。三是销售额,加大促销力度,增加促销手段,销售额越大越有盈利的机会。

 “规模分摊成本”,规模大了,运营成本低了,盈利能力自然也就随之增强。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渠道模式呈现多元化、碎片花的发展趋势,那么,经销商如何调整自身的渠道结构来提升盈利水平呢?调整渠道结构,构建自身核心渠道。过去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增长速度快,经销商一般采取全面突围,跑马圈地的市场运作方式,也无可厚非。现在行业增速放缓,需求对市场成长的拉力明显减弱,如果我们继续在多元化、碎片化的渠道里进行市场运作,势必造成运营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盈利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身实力及能力调整自身的渠道结构,强化核心渠道的忠诚度和占有率,并依靠核心渠道优势,形成别人无法攻破的壁垒,赚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