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做好区域公共品牌的管理

要实现产区品牌的价值,政府出面完成区域公共品牌的商标注册,在法律上能够保护品牌,但是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维护好品牌的声誉

区域公用品牌的所有者和使用者责任不一致,每个企业都愿意运用能够带来价值的公用品牌,但是应该由谁负责积累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由谁负责保护公用品牌的声誉,及应该如何负责,理清责任与管理品牌的难度相当大。所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考虑区域公用品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风险。例如,“好客山东”是山东旅游局花费巨资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但是因为一只虾让品牌蒙受损失,同时,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其他使用“好客山东”品牌的企业的信任。

对企业来讲,依然需要考虑建设自有品牌,一方面,能够打造自身品牌的个性,另一方面,建立自身的品牌识别,积累品牌的声誉。

在使用区域公共品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但是企业仍然主要突出自己的品牌名称和个性特征,对区域公用品牌除了名称或LOGO标注外,重点要体现产品的品质分级管理,这样才能体现企业市场竞争的主体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考虑品牌的品类容量

消费者的品类认知优势,或是产区资源对品类的支撑优势,是产区品牌或者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所在,不能什么产品都套用公用品牌,这样只会稀释品牌的价值,也难以积累品牌价值,形成品牌影响力。

(三)做好产品的品质管理

要管理好区域公用品牌,本质上就是要管理好“产品”。比如,法国的红酒行业为了严格把关产区内的产品品质,以法律的形式严格规定品质标准,有严格的葡萄品种种植限定、规范的种植标准要求、品质等级划分等,最后在成品葡萄酒的包装上粘贴生产过程管理标识。

为了确保品质,政府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不达标的产品要禁用区域公用品牌,发现仿冒品,疑虑坚决查处。不过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一点做起来很难,河北某知名产区由政府注册管理产区品牌,当企业产品达不到品质管控标准时,可以通过找关系,随意使用产区品牌,这种情况就不利于区域品牌的建设,已有的声誉也可能被毁掉。目前,全国知名的阳澄湖大闸蟹也正面临这种问题。

但是,在这方面,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下定决心整治。

五常大米曾被《舌尖上的中国》誉为中国最好吃的大米,然而,近年来却频频遭遇信任危机。2014年10月,新米上市不久,便有媒体曝出廉价米勾兑冒充五常大米牟利事件,2014年11月,五常市副市长何广铭率维权小组到京暗访险些被打。根据数据显示,五常大米的年产量为70万吨,但是市场销售总额却超过700万吨。

于是,2015年初,黑龙江五常市政府联合新浪黑龙江在微博上打起了“五常大米保卫战”,市长宋泽刚亲自上阵,在他实名认证的微博上,用微视频的方式告诉网友辨别五常米的四种方式:望、闻、问、切。

虽然这一举动有助于提升五常大米的影响力,但在区域品牌管理上收效甚微,无法从产品源头上进行品质管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