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场景:适用所有学员与课程内容建立连接的场景。
活动过程:
第一步,培训师需要将课程的核心内容以关键词的方式梳理出来;结合五四课程设计开发模型,梳理出37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期待所有学员都能够记住、会用、用好。如图3-5所示。
图3-5 课程的核心内容
第二步,将这些关键词呈现给学员。可以将梳理出来的关键词制作成一页演示文档,也可以设计出一份教学散页,也可以直接印制在学员手册上。如果学员人数多,又怕现场操作麻烦,投影展示一页演示文档即可,或者提前将“找不同”的教学散页放入学员手册。如果关键词不多,也可以直接写在白板上。如果人数不多,你希望现场互动氛围好,打印出来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现场教学活动操作有所不同。
第三步,请学员从所有的关键词中找出最渴望了解、最感兴趣、最有疑问、最需要学习的几个关键词。如果你为学员展示的是一页演示文档,就请学员将选择出的关键词写在记录本上;如果你为学员提供的是一份教学散页或印制在学员手册上,请学员用横线、圆圈或荧光笔标注出来。在学员选择关键词时,学员与学习内容便建立了连接。笔者通常会准备一张找不同的教学散页,根据课程的进程实施此教学活动,我会请学员选择不超过5个最感兴趣的关键词,并进行相应的标注。进行到第三步,真正的“找不同”活动还没有正式开始,只是“找不同”活动的开始,因为每个人对同一门课程的需求点、兴趣点并不一样,而不一样是“找不同”的开始。因为有了每个人的不一样,“找不同”活动才有意义。
第四步,根据学员人数和教学经验,选择不同的操作策略。笔者通常的做法是:请全体学员起立,请学员在6分钟内到其他组与不少于3位学员对比一下,对比自己的选择与其他学员的选择有哪些不同。当发现存在不同的选择时,双方一定要交流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双方的选择不一样,而针对不同选择的交流便促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主题、学员与学习内容建立了连接,实现了互教互学,这样的学习更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和交流人数可以自行调整,但时间不宜超过8分钟,时间长了,学员的体验不好。如果首次操作此活动,担心现场不可控,你可以请学员在小组内交流,同样可以达到学员与学习内容建立连接的目的。
第五步,请学员回到座位上,结合刚才的“找不同”活动,梳理一下,有哪些是共同的关注点、哪些是差异的关注点,交流之后自己的选择是否需要调整,通过交流和自我检视活动,强化学员对选择内容的再次关注,加深印象,强化连接。
核心理念:“找不同”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找到个性需求,同时通过对比活动发现需求不同,通过差异选择的交流活动,促进学员与主题、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内容的连接,而且在学员间发生了互教互学。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其实,通过学员手册也可以达到学员与学习内容建立连接的目的。如果在课堂上,当你收到学员手册时,你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有没有想翻阅学员手册的想法?笔者在课堂上做过调研,大多数学员都有翻阅学员手册的好奇心。既然这样,可以顺势而为,将翻阅学员手册作为一次学员与学习内容建立连接的机会。如何做呢?
第一,如果在你的课堂上有学员手册,以后就不要提前发,而是将学员手册发放设计成一次学员与学习内容建立连接的活动。
第二,将发放学员手册的活动设计成各组小组长服务学员的机会,请其到培训师处领取学员手册,然后由小组长为本组学员分发学员手册。
第三,既然学员在领到学员手册时最想翻阅,培训师此时可以指导学员快速阅读学员手册。首先,请学员打开学员手册目录,在目录上标注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请学员翻阅到相应的页码并做出标记,以便课程进行到此处时能够引起学员的特别关注。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学员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可以全心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中。避免培训师讲课时学员还在翻阅学员手册的现象发生。
第四,对相应页码做出标记实现了学员与学习内容建立连接。如果还想进一步实现学员与学员建立连接,可以增加学员之间交流一下各自在学员手册中做了哪些标记,也可以通过交换学员手册的方式实现学员间的连接。
练一练:请结合要设计开发的课程设计一个学员与学习内容的建立联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