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重视的是《范子计然》的道家思想基础。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记载,范蠡曾在石室里请求计然教他修习道书。上面引《范子计然》说:“范蠡知其(指计然——笔者注)贤人,卑身事之,请受道藏於石室。”又,下面这些引文皆体现了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圣人之变,如水随形。形平则平,形险则险”“争者事之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另外,史载计然“学阴阳”,本卷中亦多阴阳历数思想。
1.计然者,葵邱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意林》引脱“亡”字,据《史记集解》补。《御览》引作:晋三公子)。博学无所不通(《意林》引无此句,据《御览》补),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志泛泛(洪迈《容斋续笔》作:沉沉),不肯自显。诸侯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意林》引无此句,据《史记集解》补),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与”字据《容斋续笔》补)同利也。”(马总《意林》卷一。裴骃《史记集解》引至:公子也,下接: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文选·曹子建求通亲亲表》李善注引略同。《史记集解》无“姓辛氏,名文子”句,有称曰计然句,按二书所引师事句,盖约下文意。《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引作:“计然者,蔡邱濮上人,晋三公子,姓辛氏,名文子。博学无所不通。”)范蠡知其贤人,卑身事之,请受道藏于石室,乃刑白鹬而盟焉。(《御览》卷九百二十四)
释义:
计然是蔡邱(春秋宋地,今河南兰考县东)濮上(今河南濮阳布)人。辛姓,字文子。祖先是晋国逃亡在外的公子。他学识渊博,无所不通,虽然胸藏锦绣,却不修边幅,外表好像不如一般人。在平辈中年纪小,见识却不凡,学习阴阳之学,能够见微知著。其行为光明正大,志向恢宏远大,但不肯在诸侯中显赫扬名。因此,天下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于是被称作“计然”。有时他遨游江海川泽,自号曰“渔父”。计然曾经南游到越国,范蠡请他拜见越王,计然道:“越王相貌长得长颈鸟嘴,不可能与他共享乐。”范蠡知道他是个贤能的人,于是就屈身侍奉他。在石室里请求计然教他修习道书,两人杀了双白鹬立下盟誓。
2.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王充《论衡·明雩篇》引作:‘太岁在子水,毁;金,穰;木,饥;火,旱。’与《史记》引小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稽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
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行情就能看得清楚。所以,岁(木星)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农民会受损害;每斗价格九十钱,商人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农民受损害,田地就要荒芜。粮价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粮食平价出售,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至于积贮货物,应当务求完好牢靠,没有滞留的货币资金。买卖货物,凡容易腐败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流水那样不停息。”
3.“尧、舜、禹、汤,皆有预见之明,虽有凶年,而民不穷。”王曰:“善!”以丹书帛,致之枕中,以为国宝。(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三,《太平御览》卷七百七,并引《范子》。)
释义: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都有先见之明,在他们统治天下的时候,虽也曾遇到灾荒凶年,但百姓并不因此而贫穷。”
大王称赞此事:“真是天下善政!”
于是,用朱笔写在帛上,放在枕头里,作为传国之宝。
4.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故无道之君及无道之民,不能积其盛有余之时,以待其衰不足也。(《齐民要术》卷三;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五;《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七引并同。《文选·张平子东京赋》注引首二句)
释义:
五谷杂粮,是天下万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治国的重宝。所以,无道的昏君及无道的小民都不懂得积贮粮食。国家必须在丰收有余之年储备粮食,以备灾荒之年粮食不足时所用。
5.东方多麦,南方多稻,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宜,各有高下,高而阳者多豆,平而阴者多五谷。(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七引:“东方多麦”上有“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盖本通上而引者节删,今移入上文。《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八引作:“南方多稷”,又作“五土之所宜也”,又卷三十六作“夫地有五土之宜”。)
释义:
东方多麦,南方多稻,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原多禾。这五个地区的土质适宜种植的作物各有高下,地势高而且向阳的地方多种豆类,地势低平且背阴的地方多种五谷。
6.天者阳也、规也,地者阴也、矩也。(《文选·东京赋》注)
释义:
天为阳,是圆形的;地为阴,是方形的。
7.度如环,无有端周,回如循环,未始有极。(《文选·张茂先励志诗》注引《范子》)
释义:
度器(计量长度的器具)如同圆环,没有首尾;围绕度器周而复始地运动,没有尽头。
8.日行天日一度,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太平御览》卷三,吴淑《事类赋》注)
释义:
太阳在天上运行,每天移动一度,循环往返没有尽头。
9.日者,火精也。火者,外景,主昼。居昼而为明,处照而有光。(《初学记》卷一,《太平御览》卷三)
释义:
太阳是火精(古人云: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所谓火,就是太阳外部的亮光热气,有了它才有白昼,白昼的视野明亮,因为在太阳的照耀下万物都闪耀着光辉。
10.月,水晶,内景。(《太平御览》卷四)
释义:
月亮是水精(《晋书•天文志》:“月,水之精也。”古人认为积阴之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吸收了日光。
11.日者,寸也;月者,尺也。尺者,纪度而成数也;寸者,制万物阴阳之短长也。(《太平御览》卷三,《广韵·入声·十月》注引“月者,尺也”二句)
释义:
一天如同一寸,一月如同一尺。“月”是用“度”这个计量标准统计出来的。太阳控制着万物的生长、阴阳的短长。
12.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间一与日合,取日之度以为月节。(《太平御览》卷四)
释义:
月亮运行的速度在二十九日至三十日之间,每个月同太阳会合一次。太阳运行的度数可用来推断月亮的朔望等月相。
13.风为天气,雨为地气,风顺时而行,雨应风而下。命曰:“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成矣。”(《太平御览》卷十)
释义:
风是天气,雨是地气。风依季节而起,雨应风而下。研究阴阳之理的人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会,万物便由此而生成。”
14.德取象于春夏,刑取象于秋冬。(《太平御览》卷二十二)
释义:
道德是取象于春夏的,刑杀则取象于秋冬。
15.周髀云:“冬至三光微,夏至三光盛。”(《太平御览》卷二十三)
释义:
《周髀算经》说:“冬至时,日月星三光衰微;夏至时,日月星三光旺盛。”
16.掩目别白黑,虽时时一中,犹不知天道也。论阴阳,有时误中耳。(《意林》卷一。《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六引上三句作“虽一时中”。“道”下有“也”字。)
释义:
捂着眼睛辨别白黑,虽然常常能猜中,仍然不知道天的运行规律。论说阴阳五行,尽管有时能说对,不过是误中罢了。
17.范子问:“何用九宫?”计然曰:“阴阳之道,非独于一物也。”(《意林》卷一)
释义:
范蠡问:“为什么要用九宫(东汉以前《易》纬家之说:以离、艮、兑、乾、异、震、坤、坎八封之宫,加之中央,合为九宫)?”
计然答:“阴阳的变化,并不仅仅在一种事物上体现。”
18.圣人之变,如水随形。形平则平,形险则险。(《意林》卷一;《太平御览》卷四百一)
释义:
圣人的变化如同水一样,随着器皿的形状而变化。器皿的形状平直则水形平直,器皿的形状曲折则水形也曲折。
19.古者,老耄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曰“布衣”。今富者绮绣、罗纨、素绨、冰锦也。(《初学记》卷二十七)
释义:
古时候的百姓,老人到八九十岁才穿丝织品,其余年龄的人则穿葛麻之类的衣物,所以称百姓为“布衣”。现在富人穿着轻软的丝织品,即所谓的绮绣、罗纨、素绨、冰锦。
20.人受命于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脉;三月而胚,谓如水泡之状;四月而胎,谓如水中鰕䗫胎也;五月而筋;六月而骨,谓血气变为肉,肉为脂,脂为骨也;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李石《续博物志》卷九)
释义:
人类生命诞生的过程合乎天地变化之理:受孕第一个月如同液态的脂膏;两个月渐渐有了脉动;三个月的胚胎如同水泡一样;四个月的胚胎如水中已经长出脚的蝌蚪;五个月胎儿长出筋络;六个月胎儿长出骨节,就是说血气变为肌肉,肌肉变为脂肪,脂肪变为筋骨;七个月胎儿成形;八个月胎儿会动;九个月胎儿躁动于娘胎里;第十月便出生。
21.“请问九田随世盛衰,有水旱贵贱,愿闻其旨。”计然曰:“诸田各有名,其自一宫始,以终九宫。所以设诸田,差高下,始进退也。假令一值钱百金,一值钱九百,此略可知从一亩至百亩,直是大贵之极也。”(《太平御览》卷百八二十一)
释义:
“请问九田(古人根据地貌和土质,将田分为九种:一为沙田,二为泽地,三为沚崖,四为下田,五为中田,六为上田,七为下山,八为中山,九为上山,并附会到九宫上。)随着世道盛衰,会相应地获取丰收或发生水旱灾害,其中奥秘何在?”
计然说:“九田各有其名,自一宫开始,到九宫终结。所以设立九田,比较高下,以知进退。假如一种田值钱百金,一种田值钱九百金,这之间的悬殊大略就可以了解;从一亩田到百亩田,价格相差可就十分惊人了。”
22.千里马必有距虚。(《文选》卷三十四《枚叔七发》注引《范子》)
释义:
千里马之中必定有奇兽距虚(距虚是传说中的异兽,似马而青色,也作“巨虚”)。
23.范蠡乘偏舟于江湖。(《后汉书·隗嚣传》注引《计然》)
释义:
范蠡乘一叶扁舟往来于江湖之中。
24.天者,变化行精气也。令者,谓暴风雨霹雳也。(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一百十二)
释义:
上天不断变化发散阴阳元气,暴风雨雷电是上天发布的命令。
25.争者事之末。(白居易《六帖》引范蠡曰)
释义:
爱争论的人,往往抓不住事情的根本,在细微末节上做无谓的争执。
26.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九)
释义:
树干,直的先被砍伐;井水,甜的先被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