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以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志,因此也有信息革命的说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班组与组织、班组与班组之间及班组内部的沟通有效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增强了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在“班组3.0”时代,工程师逐步走上班组舞台,工人与工程师同时存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步创造价值的特点使得班组定义发生了些许变化。在这个阶段,我们将班组定义为自动化生产条件下,与机器协同开展工作的工人和工程师团队。
信息时代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资本和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大型企业之中,商业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规模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垂直型组织形式、刚性生产、生产者决定论和垄断型市场结构特征”的新福特主义代表了上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这也促使企业不断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当然,新福特主义只是风行一时,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之后,商业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规模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此后“大规模定制、水平型组织形式、消费者主权论、弹性生产、竞合型市场结构”的后福特主义思潮则直接促使柔性生产、倒三角、前端拉动后端等组织管理方式出现。
在后福特主义指导下的“班组3.0”时代开启了面向客户需求的组织运行方式再造之路,在定制化生产条件下,体力劳动基本上被工程师取代,这种组织运行方式能够快速响应客户,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直接提高了班组客户价值创造的能力,因此备受推崇。但是,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组织运转中,虽然意识到了“人”的价值,但是忽略了“人”所携带的“知识”的价值。
在信息时代,“资本”奴役下的“知本”该何去何从?“知本”的原力该如何觉醒?这些困惑直接导致人力资本理论诞生。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指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而且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伴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班组开始更加重视员工,管理者开始把班组内的员工视为人力资本的携带者,班组建设也开始围绕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展开。当然,激发员工的激情与活力和利用员工的“知本”都是手段,首要目的还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在人力资本理论影响下的“班组3.0”时代,管理者依旧在探索如何利用定制化技术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规模经济与定制化成本的矛盾总是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决,借着班组进化的逻辑,管理者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利用技术的手段来实现成本和需求的完美结合。
还好有3D打印技术,还好有大、云、物、移,工业4.0的推进实现了过去“无人工厂”的畅想,过去成千上万人的流水线现在只需要几十个工程师就可以搞定,而且成本比原来更低。从这个角度来看,班组中的员工需要提高危机意识,毕竟人可以是“知本”,也可以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