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五事的感应下

我们再看下面:“曰乂,时旸若”。在“敬用五事”中讲“言曰从,曰乂”,所以,“曰乂”指的就是祭祀时的语言从容,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当然,这里我们也可以发挥一下,这个语言不光是指人们嘴上说话,更主要的,是指国家的领导者在颁布法律、政策、命令的时候,要言之成理,从容中道,不可偏废于一端。“曰乂”也可引申为国家所颁布的善法,“时旸若”,阳光就会在该来的时候来临,社会的光明面就会得到彰显。但是,如果你颁布的是一部恶法,是欺负老百姓的法,是与民争利、把老百姓的财富变着法子往你兜子里捞的法,那就是恶法,就不叫“曰乂”,而是正相反。这个要等下面讲到“曰咎征”的时候再说了。

“曰哲,时燠若”,前面“敬用五事”一章中讲“视曰明,明作哲”。明哲是什么?明在“五事”中代表眼睛,哲代表的是心灵。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从他的眼睛是否“明”,就可以推测出他的心灵是否睿智。那么,为什么这里讲“时燠若”呢?燠,指温度升高。就人的五官而言,眼睛是最容易传达温度的感觉,比如你们在谈恋爱的时候,只要对象轻轻地瞄你一眼,哇!心头马上就会一颤,跟着脸就发热、发烫,荷尔蒙激素马上就升高。所以,“曰哲”是从眼睛到心灵所体现出来的状态,如果参与祭祀者都是通达明哲有智慧的人,那么“时燠若”,气候就不会暴冷暴热,气温就会随着正常的时令到来而升高。

下面讲“曰谋,时寒若”。谋,在“敬用五事”里与耳朵相通。“听曰聪,聪作谋”,善听者必有谋嘛!你作为领导者,善于兼听多方,善于俯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善于旁听其他人的建议,那你做事就会很精准,就很少出差错。这个就是“曰谋”。当然,能参与祭祀者当然都是国家或地方的最高首脑,如果他们都能做到“曰谋”的话,那么,天地自然会感应到人心,那么冬天到了,正常该冷的时候就会冷。从四季的变化来讲,冬天如果太热可不是好事,暖冬必有春寒,倒春寒最伤农时,刚出苗的庄稼就完蛋啦!

“曰圣,时风若”。这个圣,在“敬用五事”里对应的是“思”,圣的状态必然是心念、心思所达到的状态。“思曰睿,睿作圣”,如果参与祭祀的人都能心怀圣哲之思,那么,风就会来得恰到好处。大家注意,前面讲的“雨、旸、燠、寒”,都是与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一对应的。但是风不一样,风动四季,一年四季都有风,该来的时候就会如约而来,这就是“时风若”。

如果社会人心都能淳朴厚道,大家都能够积善存德,那么,从“貌、言、视、听、思”这五事上也都能够体现出来。在人间五事的感应下,“雨、旸、燠、寒、风”这五种庶征,也会很正常、很和谐,整个天地自然就会吉祥安泰,风调雨顺。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古人迷信啊!这可是“天人合一”的道理,我们以后不妨在社会生活中慢慢观察、体会,就会发现这是古人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