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出来的财富

关于企业绩效的来源这一命题,最早给予关注并给出了关键答案的人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1723~1790)。300年前,英国经济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介于传统手工作坊和现代化工厂之间形式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经出现,生产效率获得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在英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亚当•斯密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即国家的财富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些年财富创造的效率这么高?他于是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结果汇编成一本书叫《国富论》,这本书现在的翻译叫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在《国富论》中对于生产效率提升的原因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即劳动分工导致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一个别针生产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新型生产方式的效率来源。生产别针需要截丝、打磨、弯曲等类似的18个环节,在传统手工作坊里,这18个环节由一个人全做完,一个人先把钢丝截断了,然后再拉直,然后再打磨,然后再弯曲……最后成形,这个人如果是一个老工匠,一天最多能做20枚别针,如果是一个新手,10枚恐怕也做不了。但是,在当时的英国,亚当•斯密发现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把这18个环节分成18道工序,分别由18个人负责,每个人只管一道工序,截钢丝的就只管截钢丝,拉直的就只管拉直,打磨的就只管打磨,弯曲的就只管弯曲……这样一天下来能做多少别针呢?18个人一天能生产86400枚!平均每个人能制造4800枚!生产率比原来提升了240倍!人还是原来的18个人,工场还是原来的工场,别针还是原来的别针,唯一改变的是生产方式,由集体分工替代了个体单干,生产效率也随之大大改变。亚当·斯密的这一发现被誉为帮助人类揭开了财富创造的密码,人类的财富创造能力从此开始大幅度提升。

为什么组合起来效率就能提升200多倍呢?这个效果是怎么出来的呢?斯密发现,分工以后,每个人只管一道工序,不用在十几道工序之间来回转换,这中间有很多时间的节省,此其一;每个人长期专注于一道工序的作业和研究,比较容易积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此其二;分工以后,每个人的工作由复杂变得简单,原来不可能发明一个机器同时做完18道工序,现在却可以发明18个工具分别完成18道工序,机器跟人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毫无差错地做重复性的工作,而且毫无怨言,此其三……斯密用他的严谨的分析一层层揭开了效率提升的驱动因素,按照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包政教授的话讲,揭示出分工的效果,就是开启了现代人创造财富的密码。

亚当·斯密所揭示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也同样可以感受到。原来做一件高档雕花的红木家具,需要一个工艺大师积累几十年的经验和技术,需要花费经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但是现在,我们通过劳动分工,把雕花红木家具的制造分成几十个简单的环节,每人只从事一个环节的工作,一些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快速地制造出来;原来只有工艺大师级人物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普通人就能够做到。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最大的聪明之处,也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企业高速创造财富的核心原因。

工厂内部的分工只是分工形式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分工形式是亚当•斯密反复提到的,那就是市场化的分工形式。做别针的企业除了在内部对制造别针的工作进行分工以外,还和外部需要别针的农民、牧民、渔民、宾馆从业者、面包师、制衣工人等形成了分工。这些需要别针的人不用再自己生产别针,只需向别针生产企业购买就行了,而生产别针的企业要消费粮食、牛奶、鱼虾、面包、衣服等也不用自己去生产,而只需向专业的生产者去购买就行了,这就是市场化的分工。市场化的分工是更为古老的分工形式,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是通过市场联系起来的分工,比如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分工、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的分工,每一次社会大分工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效率起到了较为重要的提升作用。

工厂之外的市场分工体系和工厂之内的组织分工体系,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全面的分工体系。在分工的过程中,专业知识得到了积累、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专业工具得到了进步,最后专业化生产的大机器得以发明,人类生产效率的提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