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这一资源的开发,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1898年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期间,进行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是以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研究、开发的标志。它还包括以吉尔布雷斯夫妇1885年进行的动作研究——“砌砖研究”。此阶段主要是从技能、智能的角度,着眼于人肢体动作的科学性、经济性,研究如何提升人的劳动生产率,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1924—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发现工人不是只受金钱刺激的“经济人”,证明了人的态度、情感对其行为的重要影响。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激励因素的改善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他通过研究发现,真正能激励员工工作主动性的因素是:
(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2)工作上的成就感。
(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5)职务上的责任感等。
由此,赫茨伯格认为,提高生产率需要用“工作丰富化”的管理方法来取代“流水作业线”的生产程序和管理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工人的不满情绪。此阶段还有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的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等。在这一时期,人们确认了态度及情感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新罕布什尔大学)和彼得·萨洛维(耶鲁大学)首先提出了情商(情绪商数)(EQ)的概念。1995年,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掀起了全球性的EQ研究与讨论热潮。起初,人们对情商的重视,仅仅是对个人成长影响的理解、情绪的自我管理等。如今,它已经进入企业管理领域——如何进行情感管理。随着研究的深入,领导者不再满足于通过管理自我情绪来影响他人,而是在管理自我情绪的同时,通过以不同的方式刺激,促使员工产生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对工作效能的影响。
1.情感影响积极动力
情感能激发和引导人的行为。因为做某事可以产生快感,所以会主动去做某事;因为做某事,会产生烦闷,所以会拒绝做某事。能为人带来快乐的情感我们称为积极情感,相反为消极情感。消极情感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曾经是美国陆军首席心理军医官的威廉·E·迈尔少校,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了被战俘营囚禁的1000名美军战俘,因消极情感而出现大量死亡的案例。
战俘们关押的地方有吃、有喝、有住,四周没有铁丝网,也没有布满荷枪实弹的岗哨,没有受到当时流行的酷刑折磨,有些战俘甚至与看守成了好朋友。应该说他们所受的待遇比有史以来的各场大规模战争中的战俘都要优越。那么,为什么他们中会有人接连不断地死去呢?且死亡率高达38%,创美国军事史之最高记录。更令人吃惊的是,死者中有一半人并未患生理疾病,而是死于绝望。他们从精神到肉体彻底投降了。威廉·E·迈尔调查发现,死去的人都得了一种病——极度绝望症。不少士兵会神志恍惚地走进自己的草棚,绝望地环顾四周,完全丧失求生的欲望,独自躲进一个角落,头上蒙一块棉毯,一声不吭地坐在地上。两天后,他就死去了。士兵们称这病为“破罐破摔病”。
深入地进行调查,威廉·E·迈尔找到了极度绝望症产生的根源——对方使用了情感武器。
使用四大战术,阻止战俘们从相互交往中获得情感支持。
(1)相互告发。为了鼓励战俘互相告发,看守们给告发者香烟等奖励。但是看守们对违纪者和告发者都不加惩罚。他们鼓励战俘相互告发,另有目的,那就是破坏战俘之间的关系,挑起内讧,同室操戈。
(2)自我责备。为了推动自我责备,看守们将战俘分成10~12人一组,然后实施所谓的一种变形的“团体心理治疗”。开会的时候,每个人都必须站在全体面前,当众坦白他做过的所有坏事,以及他应当做却没有做的好事。目的在于,战俘们并不是向看守们,而是向自己的同伴坦白。通过暗中瓦解美国士兵的相互关爱、信任、尊重和宽容,看守们创造了一种环境,消耗战俘间的友情。
(3)瓦解对上级和祖国的忠诚。他们阴险地挑拨士兵与其上司的关系,此举产生了恶劣的后果。一次,一名上校警告诉他的一个部下不要喝稻田里的水,以免染病,竟然遭到士兵的白眼。后者对他说:“你早就不是上校了,而是跟我一样是一个倒霉的战俘。你管好自己,少管我。”几天后,这个士兵死于痢疾。还有一次,一名战俘将三个重病的同伴逐出草棚,40名战俘却袖手旁观,任他们活活冻死。这些战友为什么无动于衷?因为这“不关他们的事”。由于关系破裂,战俘们不再相互关爱。
(4)剥夺一切积极的情感支持。如果家人给一名士兵寄来鼓励的信,看守就会扣下。而所有消极的信,如通告某个亲戚的死讯,或妻子放弃等待,宣告再婚,都被立即交给收信人,还转交家中寄来的欠账单。结果:士兵们失去了生活的一切目的,以及对自身和亲人,更不必说上帝和祖国。通过这些方法,看守们将战俘抛入某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和心理孤岛”。
最终的结果。战俘们回国后,断绝了相互来往,更无友情可谈。每个人在精神上都被关进了“没有钢筋和水泥的单身牢房”。对社会、亲朋都变得十分冷淡,没有了上进心。
对战俘们情感上的摧残,战俘营并没有太多的付出,但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联系到企业,是不是存在着一些制度,领导者的一些行为,也在对员工们进行着精神摧残呢?我想,很难坚决地给予否定。
2011年,我们选择了一家电信公司,对其能接触顾客的一线员工进行了情感——顾客忠诚度调查。
首先,我们对500名不再接受公司服务的顾客进行了访问,主要目的是揭开顾客离开公司的原因。结果发现,近70%的顾客是因为公司员工的态度问题。看来对于服务性行业,伤害顾客情感是杀死忠诚的罪魁祸首。
尔后,我们将调查转向公司内,派员直接观察服务人员的行为与情绪。调查的方法之一:观察服务人员情绪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对情绪差的服务员服务过的顾客进行访问,记录顾客的感受、反应。经过三个月的跟踪统计,服务人员情绪状态不好时,服务过的顾客63%感觉较差;情绪状态良好时,服务过的顾客仅7%感觉不好。调查方法之二:情绪状态良好者的服务满意度,与情绪不稳定者的服务满意度对比。结果,情绪状态良好者的服务满意度为96%;情绪状态不好者(时)的服务满意度仅为31%。
当两个结果得出时,公司领导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请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试验:对所有员工进行情感形态分析,然后将情绪稳定性好、良好状态保持时间久的员工挑选出来,组成新的服务团队。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调查分析。依公司的要求,我们根据服务人员的情感形态类型进行了分组(为了不伤害员工的情感,这一活动是秘密进行的)。两个月的试验结束后统计,情感状态良好团队的顾客服务满意度达到了创纪录的97%。这期间没有一名顾客因服务态度而再次投诉或离开。后期,公司将员工进行了情感测试,将高情感指数的员工调整到了服务岗位。年底,在全国各子公司服务评比中,该公司从去年的第21名上升到了第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