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分占70%。工作实践是应届毕业生培养的主要形式,指将应届毕业生放在具体的岗位上,通过分配一定的工作任务,分解一部分的岗位责任使应届毕业生在岗位上快速成长。
在岗培养的机制以“师徒制”为核心,但在培养目标上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内容需要进一步具体,培养流程上需要进一步简洁。因此,对“师徒制”有关内容做如下调整:
①在培养协议中须同被培养人明确其岗位主要承担的责任、工作的结果及衡量标准,并在签字前确保被培养人完整理解。
②在岗实践部分不再包含理论培训部分,在岗位实践期间所有的理论培训均集中到理论培训部分。
③培养内容中须确定规定的项目,此部分须有统一的考量标准、统一的实施单位,以及须定义为合格与否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
第一,学习业务程序和管理流程。
实施方式:应届大学生通过对其工作中所使用的业务程序和流程的学习,理解程序及流程。
考核方式:培养期结束前由所在部门直属上级结合应届大学生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如直属上级不是指导人,则指导人最好一起参与评分(如员工对于程序和流程有优化和创新的建议并被采纳,可作为“合理化建议”提交成功,并酌情对此项加分)。
考核要点:应届大学生理解程序并能准确绘制出流程图,详细叙述流程的重要节点和注意事项;应届大学生工作中程序意识强,能按照程序办事。
相关文件或支持材料:无。
第二,参与组织2次以上的工作会议。
实施方式:参与组织会议指从会议的筹备、会议召开到会议纪要和后续事项跟踪的全过程(完整的会议组织过程包括会议筹备、会议主持、会议纪要的编写、会议决议事项的跟踪反馈四个环节),应届大学生可以作为组织者,也可以作为参与者,但是至少应有各个环节均独立承担和发挥作用的经历。
考核方式:培养人或应届大学生直属领导对应届大学生参与组织会议工作做出安排,并跟踪了解实施情况,在组织过程中对应届大学生做出必要的指导。考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
考核要点:应届大学生组织或参与会议的各环节,参与流程符合会议相关要求;会议取得一定效果。
相关文件或支持材料:会议纪要。
第三,主动向培养人汇报工作(1次/2月)。
实施方式:通过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开展,每次要求不少于半小时,沟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阶段学习、工作中的收获;合理化建议和创新思路;个人感觉不足和需要指导人提点和辅导的地方;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等。可采取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方式交流,鼓励丰富多样的沟通形式。
考核方式:每次汇报需完成过程记录表填写,并由师徒双方确认签字。考评小组根据过程记录的完整性与记录内容进行评分。
考核要点:半小时以上当面汇报及沟通,并且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相关文件及支持材料:过程记录表。
第四,提出1条以上的合理化建议。
实施方式:鼓励应届大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学习,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从小处着眼,从力所能及处着眼,可以是对于工作流程的优化,也可以是对工作环境的改善,或者工作效率的提高,不限定具体的范围与形式。
考核方式:考评小组考核应届大学生是否完成“合理化建议”提交,根据所提交“合理化建议”质量给予评分。
考核要点:应届大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具体实践工作,结合自身岗位职责,提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流程或工作环境等对工作有益的“合理化建议”。
相关文件及支持材料:“合理化建议”重在提升应届毕业生的勤于思考、敢于改进的意识,相关文件材料各部门可自行设置格式,具体格式不作统一要求。
第五,提交1个以上的经验反馈案例。
实施方式:此项统一规定为案例分析报告的提交。应届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提交与本岗位工作相关的案例分析报告。要求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工作。应届大学生可以独立提交,或作为协助人联合他人(如培养人)提交,但应届大学生需在该项工作中至少有参与某个过程环节并发挥一定作用。
考核方式:应届大学生作为主要编写人或协助人参与案例分析工作,在经验反馈案例完成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考评小组根据其参与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分。
考核要点:应届大学生是否参与案例分析及编写过程,是否对本案例有足够了解并能清晰陈述,是否在整个过程中承担着全部或部分工作内容;案例本身格式是否规范,结构、内容等方面是否符合公司相关程序要求。
相关文件及支持材料:案例分析报告。
④培养内容中除规定项目外,培养人需结合培养对象拟聘目标岗位要求,制定至少一项与应届毕业生发展方向相匹配的“在岗实践”具体任务。本部分任务内容制定需符合“SMART”原则,并由培养人确定具体的考核方式与措施,培养结果需有明确、具体的材料或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