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剑锋:坚持干部队伍建设三要素

干部才是一个企业经受外部风险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压舱石。干部队伍稳定、干部队伍不腐败,干部有凝聚能力、有奋斗精神,就能带动其他员工去奋斗。

1.干部在企业中的定义与价值

先从概念开始,梳理一下“干部”的演变。“干部”这个词最早来自法语,后来被日本人引进了。在日本,“干部”指的是组织的骨骼系统和骨干分子。当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在日本逃亡的时候,就把“干部”这个词引进到了国民党,也是指组织中的骨干分子、中坚分子,包括培养北伐军的骨干、革命的骨干,这是“干部”一词在中国最早的使用。

从中共“二大”开始,我党正式把“干部”一词写进了决议和党章里。到了党的“十二大”以后,正式对“干部”一词下了定义,即“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革命的中坚力量”。从此,就延续了下来。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往往是指管理者,中专以上学历的就纳入干部序列。在部队里,排级以上算干部。

从党的传统定义和做法来看,干部是指“带队伍、培养人才,团队的领导者,企业的管理者”,通俗一点讲,有职务的才是干部。在互联网时代,干部的定义其实更宽泛了,它是指企业的骨干分子,包括管理者、技术创新者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专家人才。

所以,我比较赞成日语里面对干部的定义,即“组织中的骨骼系统、骨干分子”。也就是说,“干部”一词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要赋予它新的含义,组织中的核心人才、骨干人才其实都是干部。

事实上,一些标杆企业也是这样在实践的。不管是华为还是小米,都在企业里建立了干部部,实际还是强调管理者和骨干分子的重要性。干部部的首要职责,就是强化队伍,强化管理者带队伍、培养人才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和后继有人。

同样,阿里巴巴搞的政委制,也是在强化管事和管人分离,也是强调要带队伍、培养人才。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不去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不带队伍、不培养人才、不发掘人才,这个企业的人才不可能脱颖而出,也难以形成人才梯队,就不可能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从组织保障上把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作为独立机构,独立出人力资源部的原因。大家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将来要走向平台化、专业化,干部这条线要单独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在快速发展的、不确定的时代,企业确定了正确路线以后,干部才是决定因素,或者说干部才是一个企业经受外部风险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压舱石。干部队伍稳定、干部队伍不腐败,干部有凝聚能力、有奋斗精神,就能带动其他的员工去奋斗。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新的时期,在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时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干部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