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以来,印度在畜牧业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牛奶生产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印度早在1960年就已经正式提出发展牛奶工业的问题,几年之后,于1965年成立全国奶业发展委员会,制订了一个发展牛奶工业的宏伟蓝图,称为“牛奶极大丰富计划”。当时,伴随着旨在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兴起,一场旨在解决牛奶自给自足的“白色革命”随之而来。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90年代中,印度政府在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洲共同体的援助下,实行一体化奶牛发展规划,共投资100多亿卢比,成功地实施了三期号称“洪流行动”的牛奶增产计划,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牛奶成河行动”或“白色革命”。
第一期“洪流行动”开始于1970年,结束于1981年。国家共投资11.662亿卢比,任务包括组织村级奶业合作社,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牛奶,组织工会和发展奶制品制造业。
1970年,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期“牛奶成河行动”开始发动起来。根据当时双方达成的协议,世界粮食计划署向印度提供12.6万吨脱脂奶粉和4.2万吨黄油,印度方面将出售这些奶粉和黄油的款项作为基金,在经过选择的10个邦里建立27个奶场,并在4个大城市里建立奶制品工业。
第二期“洪流行动”开始于1982年,结束于1985年。国家投资48.55亿卢比,任务是建立起全国性的牛奶生产供应网,将全国22个邦和中央直辖区的136个农村奶场与城市中的售奶中心联结起来,并建立现代牛奶工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
世界银行对第二期的行动计划提供了1.5亿美元的贷款,欧洲经济共同体提供了21.8万吨奶粉和7万吨液态黄油的实物援助。在这个阶段,由库里安博士创立的“阿南德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所谓“阿南德模式”,就是在农民养牛产奶的基础上建立合作社、奶业工会和联合会。
根据“阿南德模式”,牛奶生产者只要交纳1个卢比的会费,并最少购买10个卢比一股的股本,就成为奶业合作社的成员。由合作社成员民主选举出合作社管理委员会,然后再选出一名主席。在主席的领导下,雇佣专人收集和检验牛奶,帮助奶农改良奶牛品种,并负责进行各种管理工作。合作社之上是奶业工会,奶业工会之上是奶业联合会。
在奶业合作社、奶业工会和奶业联合会三重结构的推动下,印度的奶业,特别是卡纳塔克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的奶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在原有4个大都市的基础上又开始向148个城镇的1500万居民推销消毒牛奶。这时已经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供销网络,遍布全国的136个农村奶场联结着55000个牛奶合作社和360万牛奶合作社社员。
第三期“洪流行动”开始于1985年,时值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目标是巩固第一、第二期的成果,建立起一支拥有并管理合作社的自给自足的农民队伍,重点是保证奶业工会财政自立,力争使奶业合作社的数目增加到7万个,并扩大奶制品的加工和销售。
世界银行为此提供贷款3.6亿美元,欧洲经济共同体提供总价值为22.3亿卢比的食品援助,全国奶业发展委员会也从自身的财政中拨款20.6亿卢比作为财政支持。为改良奶牛品种,政府在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建立了4家种牛场,并从荷兰等国家引进了高产奶牛品种。到1998年3月,印度全国农村地区组织了77531个牛奶生产合作社,建立170个牛奶库,参加的农户达到980万户,涵盖全国60%以上的农村。
“白色革命”给印度到来了一系列变化,成绩显著,成就斐然。
首先,它促进了印度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牛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奶制品工业的发展。从1951至1995年,印度的黄牛从1.5亿头增至2.06亿头,水牛从4300万头增至8500万头。其中,有繁殖能力的黄牛约为6500万头,有繁殖能力的水牛4000多万头。目前,印度牛存栏数超过了3亿头,占世界第一位。科学养牛和改良品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印度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养选育出产奶量很大的母水牛,特别是经过现代遗传工程学的研究,母水牛的产奶量明显增大。奶制品的生产和加工亦有了长足的发展,畜牧和牛奶业生产目前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4。
其次,它提高了印度牛奶产量,增强了印度人的体质。60年代,印度牛奶产业的发展尚不尽如人意,牛奶产量和奶制品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高质量蛋白质的需求。如今,印度的牛奶和奶制品不仅已经能够充分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向国外出口一部分。印度牛奶产量从1951年的1700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6830万吨,增幅达到3倍,远远超过1.6倍的人口增长率,牛奶产量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在这期间,人均每天牛奶获得量从124克上升到201克。1998年,印度牛奶产量7050万吨,1999年进一步增加到7350万吨,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牛奶生产国。
最后,它改善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处境。在印度,拥有土地的情况悬殊,许多人没有土地,但拥有牛的情况相差无几,所有的人都有数量不等的牛。牛奶合作社的社员中,75%以上是无地农民、小农和入不敷出者等农村贫困人口。在“白色革命”的进程中,由于政府是以补贴价格收购牛奶,这些贫困人口得到了较多的实惠。可以说,“白色革命”对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发挥了一定作用。
虽然“白色革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
其一,印度牛奶产量增长很快,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如果以每头奶牛的单产量相比,印度则远不及西方国家,西方国家一般每头奶牛年产牛奶3000~5000升,印度只及其1/10。
图2-7 琳琅满目的奶制品
其二,养牛需要充足的土地,特别是永久牧场,印度单位牲畜占有牧地是世界上最低的,太多的牛依靠过少的土地使植被的恢复受到影响。根据最近一项研究,在森林中放牧的母牛已从1951年的3500万头增至1995年的1亿头。据估计,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森林中每年可放牧3100万头母牛,目前,印度森林中放牧的母牛数已超标2倍多。印度全部土地能支撑约5000万头大牲畜的放牧,而实际上印度拥有的大牲畜已达到4.5亿头,如此大的过度放牧严重破坏植被并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印度以世界地理面积的2.4%支撑着全球人口的17%和世界牲畜的15%,这是印度环境恶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此外,由于宗教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相当数量老化的牛消耗了有限的资源,以致畜牧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2016年7月20日,《印度教徒报》报道,印度将迎来第二次“白色革命”。恰蒂斯加尔邦首席部长拉曼•辛格宣布,该邦正式引进泽西奶牛体外受精技术,该技术可将奶牛的日产奶量提高5倍,达到10升。JK信托公司依托中央的“RGM奶业振兴计划”引进该技术,旨在使本地品种升级换代,增加高谱系奶牛的存栏量,开始印度的第二次“白色革命”。印度当地品种与国外品种杂交十分重要,既有利于提高牛奶产量,又可使杂交品种具有较强的抗蜱性和不利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印度牛奶质量属于西方国家的A2级优质奶,在澳洲市场可获得较高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