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管理订单变更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订单变更是个坏消息,虽然不可能消灭订单变更,但可以强化管控不必要的订单变更、管理好变更过程。订单变更的来源大致有因产品设计变更而变更、因客户要货需求变化而变更、因供应链不能满足订单而变更、因订单信息传递错误而变更。

应对因产品设计变更而导致的订单变更,需要从研发管理环节入手,在此我们不展开。

从客户到销售、从销售到计划的订单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低级的失误,进而需要做出更正,也是常见的现象。应对办法是提高订单处理全流程的规范性、严谨性,还要加强对低级失误的问责。

因供应链不能满足订单而导致的被动变更,实质是企业方而非客户方发起的变更,原则上应该要避免的。从事前防范的角度,应对办法就是加强订单评审管理,要确保对客户最初做出的承诺是基于对供应链阶段性产能、物料供应链、生产条件等方方面面认真计算、匹配后才做出的。

因客户要货需求而导致的订单变更,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最主要的变更来源。常见的变更类型有交期变更、价格变更、数量变更、撤单等。管理客户订单变更有几个要点:

​ 深度、持续了解客户内部需求环境,识别、影响那些本有机会避免的变更,也就是前文讲到的销售人员应该“深潜”。销售人员都知道,优秀的大型客户的订单变更要少于一般客户,为什么会这样呢?优秀客户输出的需求信息更靠谱,它们内部管理规范,需求信息产生的过程是规范的、严谨的、严肃的,相反一般企业做不到这些,需求信息的精准性差,所以发生改变的概率也就大很多。针对一般客户,销售人员需要投注更多的关注,熟悉客户需求产生的环境与脉络,站在自身的立场去主动做出评估,对可能出现的不合理订单要事前质疑、沟通,对提前的备料也有基于自身判别留有适当的余地。要加强销售人员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技巧。有个捷径,那就是对于客户历史上的订单变更要进行复盘,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客户订单的变更,是客户预测不靠谱?是客户采购计划做大了?是客户产品变更的原因?进而思考,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自己有没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其中的一些变更?

​ 在双方合同中应该对订单变更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做出规定,明确什么样的变更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变更是不可以接受的,以及导致我方经济损失的变更有什么补偿条款等。

针对订单变更的处理过程,也不可轻视,基于我对很多企业订单变更情况的经验教训总结,列出几个订单处理的原则或要点:

​ 尽量避免口头化操作,无论是客户到销售这个环节,还是销售到计划这个环节,都应该有书面化凭据,紧急情况下,可以先做事,后补凭据。对于销售人员提出的订单变更,计划人员的确认是关键环节;对于计划人员提出的订单变更,销售人员的确认是关键环节。

​ 订单变更结果要更新到ERP中,这样可以保持唯一的正确数据源,避免很多可能的失误。

​ 销售人员提出的订单变更与计划部门提出的订单变更,双方必须互相确认,确认记录要书面化。这样可以避免销售与计划部门很多不必要的事后争吵。

​ 订单变更的审批路径要依据变更类型进行必要的区分,即变更交期、价格、数量、撤单的审批路径是不一样的。“一刀切”的审批路径,会毁掉审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 订单数量大幅减少变更、撤单这一类的订单变更可能会直接导致我方的呆死料,所以需要重点关注。针对这一类变更要做成本核算,涉及的成品、半成品与在制品、原材料库存与在途采购订单等成本要计算出来。即使客户不会进行赔偿,也要让客户清楚我们的损失数据。这有利于让客户想办法帮我方消耗库存,有利于提醒客户更慎重对待订单与订单变更,也有利于让客户知道欠了我方多大的“人情”。

​ 交期推迟两次以上的订单变更要特别关注,这往往是变相撤单的信号,这些都属于岗位经验范畴的东西,多用心、多总结,就能更好地应对。